2019-08-21 10:18 | 來源:證券日報 | 作者:王寧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期貨市場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開辟了以傳統經紀為基礎,風險管理和資產管理為兩翼的創新服務模式。但與之對應的是,行業快速發展中人才面臨著短缺或專業性不足等問題,如何助力期貨人才破局成為當前的主要難題。
人才是各行業發展的基石,近些年,隨著期貨市場的快速發展,行業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同步擴大,對人才結構和隊伍建設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但同時,期貨人才隊伍的發展長期以來面臨著短缺、專業性不足和自身價值得不到體現等瓶頸現象,如何破局從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成為了當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面對期貨人才發展瓶頸,大商所自有高招。《證券日報》記者最新獲悉,為了提升期貨公司投研能力和產業服務水平,大商所在今年的“十大期貨投研團隊評選”中擴大了參與范圍,即由期貨公司組隊參評,團隊成員除來自期貨公司及子公司外,還將引入產業企業和投資機構人員。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作為挖掘和培養市場高端研究人才的重要途徑,“十大研發團隊評選”活動已開展了十余年,今年擴充了參與人員的范疇,實則是助力行業人才發展突破瓶頸,打破當前人才短缺、結構單一等局面,將更好的培育期貨人才對實體經濟良性推動。
為期貨人才“提質”
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面臨更加復雜的市場環境,因此,提升期貨市場服務實體企業的水平與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多位業內人士指出,提升期貨市場服務能力的關鍵在于“人”。
事實上,大商所在研發人才的培養方面是走在前面的。“大商所每年舉辦的‘十大期貨投研團隊評選’,是目前國內期貨行業內挖掘和培養期貨市場高端研究人才的重要平臺和途徑,為市場各參與方提供了很多優秀的人才。”金信期貨總經理助理何新城說,該活動帶動和促進了期貨公司研發和整個市場的關注熱情度,點燃了各參與方的積極性。
立足風險管理本源,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近年來,期貨市場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開辟了以傳統經紀為基礎,風險管理和資產管理為兩翼的創新服務模式。但與之對應的是,行業快速發展中人才面臨著短缺或專業性不足等問題,如何助力期貨人才破局成為當前的主要難題。
不過,這一難題似乎有了解決的新思路。
記者了解到,與往年不同,在大商所發布的2019年“十大期貨投研團隊評選”方案中擴大了參與范圍,由期貨公司組隊參評,團隊成員除來自期貨公司及子公司外,還將引入產業企業和投資機構人員。
“適當增加產業和機構客戶的參與機會,積極吸收新的市場參與力量,可以帶來不同的渠道信息和全新視角,可以使團隊的研究水平更為提升,更加貼近現貨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實際情況,從而為交易實戰提供更完善的研究基礎。”何新城告訴記者,更重要的是,通過研發、產業和機構投研人員之間的相互溝通和學習,能夠帶動三個市場主體方的不同視角交流,以及會有不同經驗的積累和學習,從而促進投研成果更接近市場真實和客觀的一面。
上海中期總經理許一峰對此也給予了肯定。他認為,隨著行業業務模式的多元化,對研究員服務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
“散戶在交易主體中的占比日益下降,產業和機構將成為研究員的主要服務對象。同時,隨著產業客戶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進行風險管理意識不斷增強,產融結合新要求將成為未來期貨行業和現貨企業發展的趨勢。無論是從現貨企業還是期貨公司角度來看,從研究服務落實到實踐是勢在必行。”許一峰表示。
新湖期貨研究所所長李強表示,產業是研究的基礎,研究工作需要深入產業調研,期貨研究應當與上中下游產業客戶打成一片。結合產業的微觀與機構的宏觀角度,期貨行業研究才能更好地促進產融結合,服務我國大宗商品產業發展。
新設“三方”落地服務能力
據了解,本次活動擴容了參與對象,特別強調了“三方”,即:分析師、產業客戶、機構客戶,強調了期貨公司綜合投研的能力。業內人士表示,此次評選內容有別于以往的參與主體,將研究、公司和產業三方聚集一起,實則是助力期貨研究從理論向實踐的過渡,更強調了實際服務能力。
在何新城看來,通過“三方”將使得期貨公司分析師的綜合投研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對于分析師來說,觀察角度不再局限于書面理論、數據和盤面,而是更多會觀察實體產業實際情況,研究分析邏輯會更加清晰;其次,通過與投資機構的結合觀察,更多的是觀察整個金融市場的變化和資本流動,這對于資金層面的把握將更為敏感。“期貨公司分析師更能夠通過在合作中,側重于準確抓住機會,幫助提升研發分析師的綜合投研能力。”
服務實體經濟是期貨市場的宗旨。許一峰表示,隨著期現市場的不斷發展,進一步深化服務實體經濟對期貨分析師來說,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讓更多的產業企業真正認識到期貨市場作用,了解、掌握并有效運用期貨市場的轉移風險、指導經營,期貨公司也需要更加專業的人員來對企業進行指導和培訓。大商所舉辦投研團隊可以為期貨公司人才的培養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在過程中積極推動期貨市場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提高分析師素養,為投研一體、產融結合做出很好的人才儲備作用。
“衍生品市場始終以解決企業實際問題出發,期貨公司需要設計更為貼近企業需求的衍生品風險管理方案。”李強說,大商所十大期貨投研團隊的評選給期貨研究員提供了近距離接觸市場的機會,對期貨市場具有更深刻地理解,更容易體會實體企業在期貨操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并為實體企業提高更契合實際的服務,可以更好更快地培養出優秀分析師,投身于實體經濟服務中。
期權成為期現深度融合關鍵
據悉,在本次評選中,方案強調了“考慮到期權工具性特點,此次評選不再單獨列出期權團隊評比,但為進一步促進市場對期權工具運用的了解,將鼓勵團隊加強期權運用而設立期權單項獎。”該項內容一時引起了業內的熱議。
期權作為衍生品工具的重要補充,近兩年已經成為產業和機構客戶風險控制的有力工具。由于期貨杠桿原理,企業在運用期貨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敞口也較大,很多企業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約,并不能接受資金出現較大波動,但有了期權工具的加入,產業客戶對自身的風險控制手段更加完善,機構客戶將會使得自身的收益曲線更加平滑。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期權將會成為期貨公司服務產業和機構客戶的重要工具之一,加強期權研究也是提高期貨公司服務企業能力的重要手段。
我國期權上市相對較晚,其本身就是一種風險管理應用工具,只是在國內市場上,在推出和熟悉的初期階段,各參與方往往會把其單獨作為一個特殊的領域對待和參與。”何新城說,如果市場開始熟悉和深入理解,就完全可以把期權當作一個靈活參與期貨交易的配置工具來對待,也就是對原本單一的期貨合約品種的有益補充。因此,單獨設立期權單項獎,是明顯可以促進各投研團隊,更積極的對期權工具進行分析研究和實戰應用。
他說,在服務實體經濟中,企業的個性化需求隨時存在,期貨分析師在服務過程中,將來期權也會是必不可少的一種配置,設置單項期權獎勵,是可以積極調動期權工具的掌握和應用的,這也是國內客戶和行業從業人員逐步適應的過程。
李強也表示,期權確實應該受到重視,雖然目前國內期權發展較晚,但相對于期貨具有獨特的功能與作用,期貨、期權兩者相互配合,相互提供流動性,可互為風險對沖工具,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例如以美國為代表的均衡型衍生品市場,期權就被廣泛應用于套保策略。
與此同時,設立期權單項獎,能顯示出交易所對期權研究的支持,促進期權研究在期貨公司間的推行、普及,使得投資者能更好去運用,為未來多元化交易打下基礎,也能滿足客戶各類風險管理要求做好準備工作。
多位業內人士建議,對于服務實體經濟方面,交易所應當盡快增加更多的新品種和期權等合約,供現貨企業參與和使用,更多個性化的需求正在不斷涌現,需要在控制風險前提下,占領市場先機。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