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30 09:54 | 來源:阿爾法工場 | 作者:放牛塘主 | [券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文章由放牛塘(fangniutang)授權轉載導語:一個行業的潛行規則。山子2007畢業于一所普通大學,學的會計專業。很幸運,剛畢業的山子,就進入了本土一家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傳說中的本土“六大”之一。那時會師所的招...
文章由放牛塘(fangniutang)授權轉載
導語:一個行業的潛行規則。
山子2007畢業于一所普通大學,學的會計專業。
很幸運,剛畢業的山子,就進入了本土一家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傳說中的本土“六大”之一。
那時會師所的招聘要求還不高,好一點的二本院校進入本土“六大”的障礙不大。
盡管進所時山子只有22歲,但長得特別成熟。一米八幾的身高、一百八十幾斤的體重,每次外出做項目有合伙人在的時候,在面對客戶時,合伙人都會叫山子站到最后面。因為,不然客戶都會以為山子是大領導,徑直先跟山子握手。
山子進所時的夢想是當合伙人,他做事認真、動作麻溜,很多項目經理們都喜歡他,出項目時都希望帶上他。
山子的升職加薪很快,每年升一級,每年加薪30%左右,到第四年時,山子已是可以獨立帶團負責項目現場的項目經理,年薪接近八萬,在十年前,這是企業中層管理人員的水平,山子很有成就感。
自己獨立帶隊做項目后,山子身份發生了大的轉變。
以前在做審計助理時,山子只需按照會師所的底稿指引完成審計底稿,發現問題報給現場負責人就行。
至于問題的處理過程,山子并不太清楚,那是現場負責人、經理和合伙人負責的事情。等領導們對問題的處理結果出來后,山子據此調整底稿,把底稿打印歸檔后,在出審計報告時協助核對數據和打印報告,自己在一個項目的審計工作就算徹底完成。
自己成為現場負責人后,山子不需要做具體科目的審計底稿了,主要工作變成與客戶溝通協調、撰寫控制性文件、復核審計底稿、溝通解決發現的審計問題、編制審計后的報表和附注、出具審計報告。
山子認為,審計工作的根本就是要發現客戶的不正確甚至虛假的會計處理,然后要求客戶按照會計準則進行調整,對于不調整的,根據重要性大小,出具否定、保留或帶強調事項的審計意見,對于不配合審計工作的,出具無法表示意見。
所以山子對發現問題非常重視,復核成員底稿時,對于異常之處,山子都會要求執行補充審計程序,有時甚至會自己動手,直到消除疑慮為止。
發現的問題,山子自然是更加重視,在清單上進行羅列,反饋給負責經理和合伙人,在現場審計快結束時,負責經理和合伙人都會來一次項目現場,對現場人員發現的問題,與客戶進行溝通交流。
然而,溝通結果卻讓山子大失所望。
對于影響不大的調整建議,比如把應收賬款調整至其他應收款、把管理費用調整至銷售費用,客戶倒能痛快地接受。
而對于會影響凈利潤、凈資產等重要調整建議,客戶一般都很排斥,特別是會影響到上市條件、觸發退市、考核利潤等重大利益的,而且口氣非常強硬,一副你們愛干不干的態度。
山子本以為領導會霸氣地懟回去,而領導卻是面帶笑容地說,我們再考慮一下。
再次溝通時,客戶還是那么強硬,反倒是咱們的領導,說自己研究會計準則后,企業的會計處理也不是沒有道理,但需要完善一些資料,客戶聽后,頓時眉開眼笑,不停夸獎咱領導太專業。
領導乘機提出,企業管理存在問題,可以請我們做一次咨詢服務,客戶爽快答應,說細節接下來再商量,然后說你們審計真的太辛苦了,今天請大家吃飯犒勞犒勞。
接下來,山子對領導意見進行了落實,修改了審計底稿,并最終出具了標準無保留審計報告。
但是,山子內心還是很委屈的,問題終歸就是問題,再怎么完善資料,它還是問題。
好在,苦悶的山子,在當了項目經理后,有了新的圈子,可以經常跟其他項目經理一起聊天。
山子將自己的經歷、疑惑和苦悶,向其他項目經理進行了傾述,工作年限長一點的“老江湖”們淡淡一笑,一點兒也不覺得驚奇,安慰山子,大家都是這么過來的。
他們告訴山子,審計沒必要太較真,把底稿做好,適當發現幾個問題,留給領導們去跟客戶交涉,最終由領導們做點讓步,讓客戶“感恩”,死心塌地跟著咱們,還能乘機增加收費,或者通過提供后續咨詢服務增收一筆。
如果太較真,發現一堆重大問題,客戶最終基本都不會調整,別人還會在領導面前給你差評,到頭來,還得靠你自己把問題給“圓”回去,典型的沒事找事,給自己挖坑。
山子問:領導們知道,后果不是很嚴重嗎?
老江湖們答:
你以為領導們容易啊,別看咱們事務所一年收入上十億,大小項目上千個,但攤在每個合伙人身上,項目也就一二十個,重點項目可能就三五個,丟掉一兩個重點項目,領導們就很可能完不成考核任務,得降級或走人,所以領導們只能是在保住項目的基礎上,控制風險,創造收益。
而且,國內有近萬家會計師事務所,具備證券資格的也有好幾十家,成千上萬的合伙人,有的項目資源豐富,而有的剛當上,項目緊缺,還有的正在努力想當合伙人。
剛當上的和還沒當上的,都在絞盡腦汁地想承攬業務,像上市公司、申請上市企業都屬于重點項目,再差都有人會接,所以客戶都很強勢,你不干總有人會干。
如果審計現場發現太多問題,客戶又不愿調整,只能選擇要么丟掉客戶,要么自己妥協。
自己妥協就得在底稿中留下“先認為是問題、后又認為不是問題”的痕跡,很容易被自身質控和外部檢查發現,這不是給自己挖坑嗎?
山子問:對了,事務所不是有質控和內核部門嗎,難道就不怕被他們發現嗎?
老江湖們答:
質控最多也就檢查項目組做好的底稿,如果底稿中沒發現問題,質控在辦公室很難發現。
而內核,是項目組自己把發現的問題報上去進行討論,如果項目組自己不報,內核委員會并不知道項目存在的問題。
領導們報問題上內核時都很謹慎,因為報上去,如果內核沒通過,自己就沒妥協余地了,客戶不愿調整的話,很可能就會丟掉項目。
雖然質控和內核設在事務所總部,但是,現在很多事務所實質就是由各合伙人帶業務和隊伍加盟組成的聯合體,如果總部對項目質量管得太死,合伙人們會有意見,可能就會帶業務和隊伍加盟其他事務所,原有事務所收入排名退步,很快就會被淘汰,所以質控和內核一般不會管得太嚴。
山子與老江湖們交往一段時間后,發現很多老江湖還真是像他們說的那樣行事的。
山子非常沮喪,覺得會師所審計工作完全不是他原先所以為的那樣。
但他還是堅持了一貫原則,現場審計做得兢兢業業,力盡所能地發現問題。
對于問題的最終處理,卻基本被老江湖們言中。
大多數情況,都是事務所自己妥協了,有幾家都是在出報告前領導們才妥協的,山子現場負責的十幾個項目,只有一個是被事務所主動放棄的,領導們覺得繼續審計的風險太大,但是在出具年報審計報告之后再放棄的。
山子似乎明白了,對于事務所而言,臨陣不出審計報告或者出具讓客戶嚴重不滿意的報告,在市場上產生的負面影響,遠大于事務所爆出審計質量事故的影響。
因為如果讓市場知道,一家事務所“不負責任、不好溝通”到臨陣不出審計報告,可能就再沒客戶敢聘請這家事務所了,而爆出審計質量事故,有的客戶反還會認為這家事務所值得信賴。
這也是爆出惡劣審計事故的事務所,其擁有的大量客戶,只有個別會選擇更換,可能還是迫于投資者的壓力才換的。
多數情況下,領導們會認真對待山子發現的問題,雖然最終妥協了。
但也有部分經理和合伙人,在山子匯報問題時,體現出很不耐煩的態度,山子終于能理解老江湖項目經理們的行事風格了。
山子的內心世界開始崩塌,他對審計這個行業徹底失望了。
在當項目經理的第三年,正好有家省級政府平臺背景的擔保公司邀請山子加入,擔保部門副經理的職務 ,年薪也從事務所的十二三萬元增加到二十五萬元。
山子想,審計工作和擔保工作非常接近,核心都是對客戶的情況進行調查,判斷客戶是否存在問題,這正是山子的特長,在看到老江湖項目經理不斷離職后,山子也跳槽去了擔保公司。
到了擔保公司,山子發現擔保公司和會師所運營模式存在本質區別,會師所的工作以出具審計報告而結束,而擔保公司在提供擔保后,只是工作的開始,到期解除擔保責任才算結束。
以前在會師所,無論大家進行什么程度的審計,出具審計報告、完成審計工作都不是問題,審得越粗糙,工作完成得還更順利。后期,審計項目出了問題,一般也就被行政處罰,最多極個別被判幾年有期徒刑。
而擔保公司,從上到下工作都非常慎重,因為客戶到期不能償還債務,擔保公司是有連帶償還責任的,本息一分都不能少地代為償還,所以公司層面有控制風險的充分動力。
在做擔保決定前,客戶存在任何疑問,都必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對于問題項目,堅決主動放棄,大部分的項目都會被擔保公司主動放棄,而在會師所時,會師所主動放棄的項目極少。
擔保公司員工在客戶面前,地位很高,因為客戶知道,自己不能償債時擔保公司是要代為償還的;而審計人員在客戶面前,地位都不高,因為客戶知道,自己以后出了問題,會師所并沒有能力代為賠償,最多就是被行政或刑事處罰。
2013-2016年,擔保行業爆發了倒閉潮,由于擔保客戶違約現象嚴重,很多擔保公司把資本金賠完后,只能選擇停業,很多擔保公司股東至今還陷在債務泥潭。
由于山子所在的擔保公司是國資背景,且是當地最大的,歷來重視風險控制,所以生存了下來,成為了該省目前尚存的三五家擔保公司之一。
現在,大量客戶登門洽談擔保事宜,很多企業因為被拒絕,沒法從銀行貸款或者在債券市場發債。
山子想,自己和所在擔保公司目前所獲得的地位,是靠擔保公司的賠償能力贏得的,同時,也正是因為賠償責任所在,自己和所在擔保公司才會那么重視風險控制,那么地愛惜自己的羽毛。
而縱觀審計行業,盡管審計事故頻發,但會師所很少有破產的,被吊銷資格的也為數不多。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山子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根源在于我國的會師所行業,把民事責任當成行政責任來對待。
會師所出現審計事故,需承擔審計責任時,應該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而在現實中,由于會師所基本沒有賠償能力,改由主管部門追究行政責任,處以警告、罰款、吊銷資格等行政處罰。
山子想,如果擔保公司也跟會師所一樣,出現擔保事故時,也能以行政責任代替民事責任,以行政處罰代替民事賠償,那該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肯定不會有那么多擔保公司關停了。
山子查了會師所的排名情況,覺得很不可思議,竟然是以收入為主導進行排名,根本就不考慮審計機構的賠償準備金情況。
而衡量擔保公司的實力,都是以注冊資本、凈資產等代表賠償能力的指標為主導,比如山子所在的省,多家政府平臺公司在兩年前剛新成立了一家擔保公司,雖然成立時間很短,各項經營數據都很差,但因注冊資本足夠大,很快就獲得了3A評級,很快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審計作為一項具有保證性質的業務,沒有賠償能力,審計機構再大又有什么用呢?
審計機構出現審計事故,用行政處罰,哪怕就是吊銷機構資格,實質上有用嗎?其結果僅是原有合伙人帶著業務和人員加盟其他會師所而已!
而且行政處罰往往存在自由裁量,容易引發社會質疑。
2019年,先是爆出廣東正中珠江、現又爆出瑞華的項目存在重大問題,行業僅是這兩家審計機構的問題嗎?
市場一再呼吁要讓中介機構愛惜自己羽毛,但可以這么說,賠償準備金才是審計機構的羽毛,但如果人家毛都沒有,你讓別人怎么去愛惜?
如果審計機構有了與執業相對應的賠償準備金,犯事時主要承擔的是民事賠償責任,會師所就會真的愛惜自己羽毛了!
這個時候,審計機構總部會以質量控制為中心,而不是力求擴大收入和排名,會真正加強對合伙人的執業風險控制,加強對各合伙人的約束,比如要其對賠償承擔連帶責任,幾億、幾十億的賠償會讓任何人都終身無法翻身,他們自然會懂得去控制項目風險,去主動放棄問題項目。
如果讓合伙人選擇,是愿賠償幾個億,還是愿被吊銷資格甚至判刑幾年,傻子都會選擇后者。
事實上,在國外其他成熟市場,審計行業就是這么做的,出現審計事故時,就會像擔保公司一樣在責任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賠償數億美元級別的案例都不少。
沒有賠償能力的審計機構,出具的審計報告得不到市場的認可,基本都被淘汰了,或者只能做些與其賠償能力相適應的小項目。
而我們的市場,有審計機構賠償超過五千萬的案例嗎?有幾家會師所的賠償準備金超過5億的?而大家所審計的項目,單個市值成百上千億的都很多,拿什么去賠償呢?
投資者信任審計報告,出了問題又得不到審計機構的賠償,那么,看審計報告又有何意義?審計機構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而承擔行政責任,跟投資者又有何關系?
建立審計賠償準備金,審計收費低不是問題,正是因為沒有賠償能力,審計收費才上不去,又不賠償,還收那么多錢干嘛?如果建立賠償機制,哪怕一開始賠償比例低一點,就賠10%,審計機構自然也懂得去增加收費,就跟現在不斷上漲的擔保費一樣。
山子認為,我們的審計市場,最大問題就是用行政責任代替了審計機構該承擔的民事責任。
只有糾正這種局面,讓審計機構承擔原本該有的民事責任,才能從根本上扼制審計事故頻發現象,才能發揮審計機構這一第三方審計的應有作用,才能真正做強我們的會計師事務所,才能提高我們審計人員的社會地位。
那時,審計機構發生在賠償能力范圍內的事故時,直接一句“我賠得起!”,就可讓所有人閉口。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