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31 02:47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新三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伴隨著市場活躍度的降溫,新三板的再融資市場仍在進一步收縮。
伴隨著市場活躍度的降溫,新三板的再融資市場仍在進一步收縮。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截至7月30日,2018年新三板共完成定增次數948次,合計募資金額404.82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超過三成。不過面對著市場整體融資規模的萎縮,仍有不少企業逆勢完成了定增融資。
業內人士指出,成功定增的掛牌公司通常具有明顯高成長的“瞪羚”特征(所謂“瞪羚”企業,常指高成長的中小企業,是金融機構對成長性好、具有跳躍式發展態勢的高新技術企業的一種通稱),且具有較好的盈利能力和更規范的公司治理程度。
定增融資加劇“坍塌”
新三板定增的融資能力正在逐年萎縮。
自2017年開始,新三板的定增融資規模就開始呈現下破趨勢。Wind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新三板公司定增2370次,合計規模1074.63億元,同比下降11.01%。
這一趨勢在2018年或許將更加明顯。截至7月30日的2018年內,新三板定增合計募資金額僅為404.82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10.32億元下降33.67%,同期降幅更是較2017年多降26.47個百分點。
而細化到具體月份,新三板定增次數也呈現出逐月萎縮的趨勢。記者統計Wind數據發現,春節后3月至7月的5個月內,新三板定增家數分別為214家、186家、159家、110家和79家——即7月的單月募資家數已降至接近春節期間61家水平。
同時,上述5個月的逐月募資金額則分別為95.94億元、60.72億元、55.60億元、55.72億元和44.64億元。
21世紀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定增萎縮的原因之一,或與部分掛牌公司為準備IPO而主動進行摘牌有關。
“有一些公司為達到上市要求和現有新三板的部分規則相沖突,所以最好的解決方案是先摘牌,再進行規范輔導,”北京一家前新三板擬IPO公司董秘表示,“這類公司的離場后,其Pre-IPO融資不會被統計為新三板定增,客觀上也會減少新三板市場的定增規模。”
“之前新三板公司快速增長和IPO窗口收緊有關,但審核常態化后,更多公司在覬覦直接IPO,”前述董秘表示,“一些有融資能力、有IPO計劃的公司可能會優先IPO,而不再會考慮掛牌新三板。”
亦有分析人士指出,新三板市場資金面的供給不足,仍然是定增萎縮的主因。從新三板交投熱度的下降,能夠看出資金面在新三板市場的退潮。
截至7月30日,2018年內新三板市場合計成交金額為584.78億元,僅為2017年同期交易金額1399.86億元的41.77%。
“主要是2015年一批資金,包括以資管產品等形式進入新三板市場后發現面臨著退出難等問題,”北京一家PE機構投資經理表示,“賺錢效應的消散,制度紅利預期的減弱,都讓新三板市場的資金供給出現了問題。”
“新三板企業資金需求不減,新三板定增市場遇冷的主要原因是資金供給下降。”廣證恒生分析師陸彬彬也指出。
逆勢的“瞪羚”
雖然整體市場環境不佳,但仍有部分企業成功的進行了定向增發。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截至7月30日完成定增的948家企業中,仍然有72家掛牌公司定增募資金額不少于1億元,其中開源證券(832396.OC)、武侯高新(871326.OC)、如皋銀行(871728.OC)三家企業募資規模甚至不少于10億元。
“一些企業本身資產體量較大,股東為了提高證券化率,因此定增規模也相對較大,”北京一家中字頭券商投行人士指出,“但這些企業在新三板中并不具有明顯的代表性。”
除部分掛牌公司具有較大體量外,不少定增成功的企業具有明顯的“瞪羚”企業特征。
廣證恒生援引股轉系統劃分標準指出,“瞪羚”企業的判定標準為“上年度總收入在1000萬元-5000萬元之間的企業,收入增長率達到20%或利潤增長率達到10%;上年度總收入在5000萬元-1億元之間的企業,收入增長率達15%或利潤增長率達到10%;上年度總收入在1億元-5億元之間的企業,收入增長率達10%或利潤增長率達到10%。”
另據廣證恒生統計發現,2017-2018年7月15日,成功實施定向增發的企業數量共達1697家,而其中滿足上述“瞪羚”企業標準的占比不少于71%,其中定增次數為1901次,占總數的71.44%,融資總金額為701.54億元,占總數的55.8%。”
與此同時,歸母公司凈利潤1000萬以上的企業也更容易獲得融資。
“成功實施定向增發企業的歸母凈利潤更多地分布于1000萬以上的區間中,進一步說明了歸母凈利潤規模更大的企業更易于獲得融資。”陸彬彬指出。
此外,成功實施定增企業另一特點是,并未收到過監管層的處罰,這或意味著,融資能力較強的新三板公司的公司治理規范程度也更高。
廣證恒生統計發現,自2017年以來成功實施定向增發的企業中,沒有一家在成功實施定向增發前一年內收到過證監會或股轉系統的處罰,而2018年成功融資企業一年內受到處罰情況也屈指可數。
“從2018年年初至今成功實施定向增發企業的情況看,共20家企業在成功實施定向增發前一年內收到過證監會或股轉系統的處罰。而在2018年年初的11630家新三板企業中,有549家企業在2017年內受到了證監會或股轉系統的處罰或問詢,”陸彬彬指出,“可見,成功實施定向增發的企業中受到證監會或股轉系統處罰的企業占比低于市場水平,由此,我們認為資金更偏好于投向治理規范的企業當中。”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