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4 09:30 | 來源:藍科技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藍科技觀察】2022年中國純電動車在全球市場一騎絕塵:去年中國銷售540萬輛純電動汽車,占據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的三分之二;全球76%的新能源車電池產能來自中國。 ...
【藍科技觀察】2022年中國純電動車在全球市場一騎絕塵:去年中國銷售540萬輛純電動汽車,占據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的三分之二;全球76%的新能源車電池產能來自中國。
根據畢馬威經濟學家表示,到2025年,中國電動汽車將占據歐洲市場15%的份額,出口量將實現持續飛躍。
同樣覬覦新能源車的韓日歐美,顯然不愿錯失這樣的機遇。但如果單打獨斗似乎難以對中國新能源車產業形成強力阻礙,因此,抱團或是他們最好的方法之一。
7月27日,韓國媒體報道稱,韓國現代汽車、起亞傳出與通用、Stellantis、本田、寶馬和奔馳七家大型車企聯手成立一家名為“聯合充電”的合資企業,并計劃在美國建設電動汽車充電網絡。
充電網絡是新能源車的關鍵一環
歐美韓日組團“聯合充電”,除了推動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建設之外,“劍指”的是馬斯克的特斯拉超級充電網絡,他們將像加油站一樣建立一個包括洗手間、餐飲服務和零售業務的充電網絡,以此來支持旗下電動汽車的更快推廣。
為此,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顯示,這七家公司將向合資企業投資至少10億美元建設電動汽車充電網絡,他們還設定了在主要高速公路和城市建立3萬個快速充電樁的目標,保持行業“威懾”的同時,也為其他公司加入該車企充電網絡“聯盟”提供了便利性準入條件。
當然,聯合充電的競爭對手并不是只有特斯拉,還包括大眾汽車旗下的VWAGY、Electrify America、ChargePoint CHPT和EVGo等,也包括以中國新能源車為代表的企業。
考慮到現代、起亞、通用、本田、寶馬、奔馳等車企的全球影響力,聯合充電的出現將為競爭日趨激烈的新能源車市場帶來更多變數。
無獨有偶,就在今年早些時候,特斯拉為了獲得75億美元的聯邦補貼資金,宣布同意向競爭對手品牌的電動車開放自身充電網絡。隨著聯合充電的入局,各大車企圍繞充電網絡的競爭將進入一個新階段。
新能源車中國話語權增加
近年來,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飛速發展,中國在新能源車產業中的話語權也急劇增強。
從整車制造到動力電池,再到新能源汽車上下游產業鏈的各個方面,中國品牌和中國企業都在不斷上探商業影響力,由此帶來的相關市場增量空間持續擴大。
與此同時,由于國際造車巨頭和特斯拉這樣的電動汽車“新王者”也在搶奪新能源汽車市場機遇,一場全球競爭不免拉開帷幕。這也是歐美韓日“組團”建設充電網絡的根本原因。
在這場盛宴中,誰都不希望錯失這個機會。
眾所周知,電動汽車充電網絡是新能源產業中的長期機會點。由于補能焦慮仍然是眾多電動車用戶的痛點,所以在充電網絡布局方面還有巨大的市場增量空間。掌握充電網絡優勢,有利于在市場中占據主動權。
“組團”布局充電網絡意在削弱中國新能源車企業?
隨著現代、起亞、通用、本田、寶馬、奔馳等車企開啟抱團模式,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格局已經昭然若揭。
比如在充電網絡建設中,若聯合充電未來發展壯大成為一“極”,那么大眾、特斯拉會是另外兩極,最后一極就是中國新能源車企業。未來,這幾股力量將決定新能源車市場的格局。
可以看出,以日韓車企、歐洲車企、美國車企為代表的行業巨頭在組建聯盟時都沒有將中國車企拉到自己的一方。在這種競爭對抗的背景下,中國新能源車產業很有可能會面臨競品的組團圍剿,這點不得不防。
目前,中國新能源車企業的優勢在于價格實惠、電動汽車車型種類繁多,可以滿足全球不同消費者的需求。隨著比亞迪、蔚來、理想汽車等企業越來越受歐洲消費者歡迎,以及更多中國車企的全球化擴張,中國正在主導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這種趨勢顯然不是歐美日韓希望看到的。在燃油車時代,歐美日韓占據主導權,而在新能源車汽車領域,中國能夠快速崛起,并在制造所有這些電池的原材料供應鏈各方面都占據主導地位,這為中國新能源車企提供了戰略優勢,并有能力以極低的價格成本生產電動汽車。
隨著中國新能源車產業實現全方位的引領優勢,這種全球發展速度不免會引起韓日以及歐美企業的恐慌。此次聯合充電的布局,是從另一個維度“截胡”中國電動汽車。
“中國造車賣車,歐美日韓販賣充電網絡。”這種競爭是在電動汽車生態端不同的戰略布局,但未來或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長期以來,韓日、美國、歐洲市場對于中國電動汽車的崛起都保持著又愛又恨的態度。他們一面無奈中國電動汽車市場份額的節節攀升,一面又不斷采取措施來遏制中國企業的擴張。此消彼長之下,中國新能源車產業勢必會與全球對手展開爭奪,充電網絡的布局就是其中一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充電網絡對新能源車消費者的影響力是“釜底抽薪”式的。因為一旦競爭對手獲得基礎設施優勢之后,他們將掌控新能源車主動權。到那時,車賣得再好也沒有用,也會受限于充電網絡。只要無法實現便捷的充電體驗,市場銷售就可能會在一夜之間被迂回狙擊。
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海外對手聯手“截胡”中國新能源車企業都是不爭的事實。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