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0 12:00 | 來源:藍科技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藍科技觀察】一邊是中國市場少部分知名人士帶頭反中醫,另一邊則是日本在中國市場不斷向中藥產業滲透,到底中醫中藥有沒有價值,可以把日本對中藥的態度當成參照物,結...
【藍科技觀察】一邊是中國市場少部分知名人士帶頭反中醫,另一邊則是日本在中國市場不斷向中藥產業滲透,到底中醫中藥有沒有價值,可以把日本對中藥的態度當成參照物,結果會一目了然。
近期,辰濟藥業被日資收購的消息引發了中國中藥產業的持續關注。
據悉,陜西紫光辰濟藥業是一家擁有百年歷史傳承的知名中藥企業,隨著被日本津村制藥集團以2.5億元人民幣收購,人們不禁感慨成為“日企”的辰濟藥業在“中醫”的大框架下繼續發揚光大,還和中國中醫傳承有關系嗎?
值得注意的是,老祖宗文化傳承的情感“濾鏡”下,再加上2021年辰濟藥業還曾斥資5億籌建擴產項目,他以2.5億價格被賣給日資的結局還引發了行業里對日本間接掌控中國中藥產業、以及這次交易是否為“低價賤賣”的擔憂。
在以津村制藥等為代表的日資企業多年布局之下,中國中藥產業的命運似乎并沒有辦法靠自己來維系,卻只能靠著外資來扭轉困境,這種現狀不免令人唏噓。
優質中藥企業委身外資
4月13日,根據華控康泰發布的一則交易公告顯示,華控康泰全資子公司同方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紫光辰濟藥業66%股權被作價1.68億元交易給了日本津村制藥集團旗下平安津村有限公司。
雖然該交易最終還需要有關部門批準,但根據天眼查信息顯示,陜西紫光辰濟藥業有限公司已經完成了工商信息變更,平安津村有限公司成為100%持股的唯一股東。
辰濟藥業可以稱得上是一家非常優質的中藥企業。根據官方信息顯示,辰濟藥業最早的前身是“達興堂”藥房,隨后歷經公私合營成為國營寶雞制藥廠、市場化后經歷多輪改組變換,傳承至今已經有百年歷程。
目前,辰濟藥業旗下擁有膠囊劑、片劑、顆粒劑、丸劑、口服液劑、糖漿劑等九大劑型15條生產線和158個國藥準字號產品,其中國家基本藥物44種,可謂是中國中藥領域的“大拿”了。
不過,辰濟藥業雖然在中藥領域的價值積淀頗為豐厚,但他并沒有辦法主宰自己的命運,這里既有大環境的影響因素,也有企業自身的問題。
1997年,寶雞制藥廠改制為陜西晨雞藥業有限責任公司,隨后寶雞商業集團對其控股,并改名為陜西辰濟藥業有限公司。再然后,海航集團入主、“清華系”的同方藥業集團入主、山西國資入主、日資入主,辰濟藥業始終難逃被資本甩賣的命運。
本次交易的買方平安津村藥業有限公司雖是日資,但它也是日本津村與中國平安的合資公司,此舉有利于雙方在中藥產業上實現進一步的發展。
中醫藥產業的亂象
對比之下,日本中藥企業更成熟、更強大的事實足以引起中國本土企業的警惕。
創立于1893年的日本津村是全球最大的漢方藥制藥公司,他在醫療用漢方制劑領域市場份額超過80%,還在中藥大本營與發源地的中國不斷滲透。
日本津村的這筆生意可以說是非常賺,因為他可以依托辰濟藥業充實其下游產品線和銷售渠道,考慮到目前國內一個國藥準字產品成本就是千萬量級,擁有眾多中藥品種的辰濟藥業能夠讓日本津村借助這一老牌中藥廠商獲得更好的發展。
相比之下,包括辰濟藥業在內的中國中藥企業們需要反思,明明企業在整體實力和布局上都很優質,可為何就沒有辦法靠著自己發展好,而是最后只能尋求外資收購呢?
說到底,還是自身實力不足罷了。以辰濟藥業為例,這一次交易的公開理由是“傳統中藥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嚴重影響目標集團的盈利能力;目標集團的終端市場受到疫情不利影響,恢復緩慢;目標集團所處地理位置并非中國內地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區,這對產品運輸、人才吸納以及市場拓展等方面均帶來一定障礙”。
如果說這些公開的理由看起來還只是小問題的話,那么整個中醫藥產業的大問題則更嚴峻:中醫飽受質疑、中藥存在假冒偽劣和以次充好的情況下,中國中藥企業并沒有將這個行業給做好,反而是亂象頻出。
事關文化傳承,監管是否該介入?
中國中醫藥行業需要加強科技創新、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產品品質等工作箭在弦上。不僅如此,行業還承擔著走向國際、代表中國醫藥輸出全球影響力的重要責任。
但中藥企業面臨的市場與管理問題相當復雜,監管部門需要仔細權衡是用外資復興中藥產業的商業價值,還是自主發展更符合市場規律。
不過,以日本津村為代表的外資已經先人一步謀求更大的布局。
近年來,日本藥企加速布局中醫藥產業,比如津村制藥就曾多次通過收購中國中藥企業來尋求對漢方藥的主動權。
于是就形成了這樣的一個場景:全球最大中藥生產加工企業是一家日本公司,他的中藥原料主要來自中國,甚至中藥處方也都來自中國。但在生產加工后,這些中藥又轉頭賣給中國人。
通過成功的資本運作,日本藥企相當于把中藥產業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關鍵你還不得不服,因為人家的確在現階段做得更好。
津村制藥之外,正在有越來越多日本藥企布局中國中醫藥市場,這雖然體現了中國市場的價值,卻也容易讓中國中藥成為別人手中的“牌”。
事實上,國家有明文規定要求不能讓外資收購一些和中藥有關的行業公司。比如根據2021年版的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顯示,“禁止投資中藥飲片的蒸、炒、炙、煅等炮制技術的應用及中成藥保密處方產品的生產”。
然而在實際過程中,一些中藥企業被外資收購控股的消息屢見報端,到底是政策允許還是一些企業打擦邊球還不得而知。
一些中醫藥行業有識之士一直在呼吁,從國家監管層面要嚴格管控中藥產業被外資收購。否則,未來中國的中藥產業,話語權或被外資牢牢掌控。
當年,商務部限制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事件一度鬧得沸沸揚揚,說明在一些關鍵產業和歷史傳承產業上,國家自主可控的確是要比市場交易本身更重要。現在對于中藥產業來說,它的特殊性和文化傳承屬性已經到了緊要關頭。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