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1 14:17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作為新興技術產業,致善生物在體外診斷行業擁有較高市場準入壁壘下,公司本次創業板IPO計劃募資9.31億元,用于分子診斷試劑和分子診斷儀器生產基地建設、儀器研發中心建...
5月16日,深交所官網上,分子診斷領域領先企業,廈門致善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致善生物”)更新招股說明書。受益于疫情帶來的“機遇”,2020年度到2021年年度,公司實現營收分別為3.29億元、4.76億元,同比增長233.26%、44.86%。
當下,新冠疫情逐步獲得控制,致善生物未來業績能否繼續保持高增長,成為投資市場關注的焦點。《投資者網》注意到,A股市場上,與同行企業艾德生物(300685.SZ)、凱普生物(300639.SZ)、圣湘生物(688289.SH)等公司相比,致善生物存在成立時間較短、生產規模相對較小、資金實力較薄弱,且規模優勢尚不明顯等競爭劣勢。
作為新興技術產業,致善生物在體外診斷行業擁有較高市場準入壁壘下,公司本次創業板IPO計劃募資9.31億元,用于分子診斷試劑和分子診斷儀器生產基地建設、儀器研發中心建設、運營管理及服務信息化系統、營銷中心建設和補充流動資金。若此次募資成功,公司進入資本市場是否幫其扭轉競爭劣勢?
疫情帶來業績“暴漲”
招股書顯示,成立于2010年的致善生物,是一家以分子診斷技術為核心,集分子診斷試劑和分子診斷儀器的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生命科學企業。
總營收方面,2019年度到2021年度(下稱“報告期內”),致善生物分別實現營業收入0.98億元、3.29億元和4.76億元;凈利潤分別為855.74萬元、1.02億元和1.14億元,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若產品按營收分類,致善生物營收主要來自于包含新冠產品相關的分子診斷試劑、分子診斷儀器。報告期內,分子診斷試劑的收入分別為6134.52萬元、1.66億元和2.70億元,占總營收比分別為62.69%、50.82%和56.87%;分子診斷儀器的收入分別為3436.05萬元、1.39億元和1.80億元,占總營收比分別為35.11%、42.67%和37.94%。
數據來源:招股書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2020年度和2021年度,受疫情影響,致善生物新冠檢測業務合計收入為1.05億元、1.82億元,占主營業收入比分別為32.41%和38.47%。若剔除新冠類試劑產品及運輸服務后,同期,公司分別實現主營收入為1.05億元和1.38億元,同比總營收減少近30%。因此,不少投資者對公司后疫情的業績產生擔憂。
關于后疫情時代,公司業績能否實現持續增長問題,致善生物對《投資者網》表示,剔除新冠影響來看,公司業務整體增速較快,未來公司將借助于新產品的推出、產品線布局的完善以及既有產品滲透率增長,持續通過技術進步、穩健經營等方式加強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持續經營能力。
毛利率方面,2019年度到2021年度,致善生物新冠相關的分子診斷試劑毛利率分別為74.27%、75.14%和77.88%,分子診斷儀器的毛利率分別為38.76%、43.79%和25.23%;綜合毛利率分別為61.72%、59.86%和56.10%。同期,同行業上市企業綜合毛利率平均值分別為81.11%、77.54%和74.28%,公司綜合毛利率呈下降趨勢,且低于同行綜合毛利率平均值。
對此,致善生物對《投資者網》稱,2019年-2021年,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略有下滑是受產品結構變化影響。其中,分子診斷儀器的毛利率波動,是由于自動核酸提取儀在2021年收入占比大幅下降,且因市場行情變化導致核酸提取儀的毛利率有所下滑,對診斷儀器產品的毛利率產生一定影響。但在體外診斷試劑部分,我國帶量采購目前尚未深入推進,因此公司整體受到帶量采購的影響較小。
研發費用率低于同行業均值
招股書顯示,2019年度到2021年度,致善生物研發費用分別為0.2億元、0.32億元和0.48億元,占收入比分別為20.32%、9.81%和10.26%,同期,同行業平均值為14.98%、11.68%、11.61%。2020年度和2021年度,公司研發費用率低于同行業平均值。
致善生物對《投資者網》解釋道,“研發費用率變動主要因為2019年公司研發費用金額較低,但占營業收入比重較大,2020年和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實現大幅增長,所以研發費用比例有所下降。同時,同行業公司之間研發費用率因主營業務產品類型差異將有較大差異,公司研發費用率高于同屬PCR技術路線的圣湘生物,與采取RT-PCR技術路線的仁度生物(688193.SH)接近。”
海外營收方面,報告期內,致善生物實現海外收入分別為430.55萬元、1.34億元、1.77億元,同期,占主營收入比分別為4.40%、41.32%和37.42%,呈現逐年增加趨勢。
公司告訴《投資者網》,2020年以及2021年,受到疫情影響,海外市場對于公司的核酸提取、樣本采集等產品需求量旺盛,而新冠疫情的發展趨勢和新型變種演變尚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海外新冠檢測試劑的需求具有持續性。
境內銷售方面,招股書顯示,致善生物主要采用經銷為主,直銷為輔的銷售模式,報告期內,公司代理分子診斷試劑產品合計銷售收入為0.35億元、1.09億元和1.75億元,占總營收比分別為36.13%、33.29%和36.92%,超過3成,其中2020年和2021年的代銷產品收入均超過1億,高于其2019年全年的收入。
關于代銷業務是否具有長期發展潛力,致善生物對《投資者網》表示,公司憑借廣闊的產品線以及在結核領域的布局積累了很多的客戶和市場資源,在代理銷售產品業務方面具有優勢,且代理分子診斷儀器銷售為行業內普遍規律。公司代理產品的毛利及毛利率具備較強的可持續性。
IPO是否幫其扭轉競爭劣勢?
《投資者網》注意到,在招股書中,致善生物與同行上市企業相比,公司存在公司資金實力薄弱,生產能力不足等競爭劣勢,此次公司募資若能成功,致善生物能否扭轉乾坤?
招股書同行總資產數據對比中,2021年,相比于同行上市企業,總資產平均值為28.33億元,其中,凱普生物、圣湘生物等同行企業,總資產分別達到42.31億元、70.9億元,同期總資產僅4.63億元的致善生物,其資金實力確實薄弱。
招股書顯示,致善生物在傳染病、腫瘤、遺傳性疾病領域具有先進的技術,如公司取得了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注冊證最多的結核耐藥系列檢測試劑盒,主要包括利福平、異煙肼、乙胺丁醇、鏈霉素和氟喹諾酮類等。但由于公司生產規模相對較小,且完善產品產線、擴大產品種類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致善生物也在競爭劣勢方面稱,公司資金實力較為薄弱,導致技術成果轉化能力受到限制,其分子診斷儀器與試劑的全產品線尚處于建立過程中,因此公司規模優勢尚不明顯。這也說明了本次IPO募資,對致善生物來講非常重要。
致善生物告訴《投資者網》,本次募集資金投資項目,是公司依據未來發展規劃作出的戰略性安排。募投項目若能成功實施,將全面提升公司的綜合競爭實力,推動公司業務規模快速增長,實現可持續發展。
行業面,由于新冠疫情爆發,國內醫療檢測體系受到強烈沖擊,分子診斷作為檢測和診斷病毒的重要工具,據衛健委統計,截至2021年3月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量達102.6萬家,醫院、防疫中心作為分子診斷的終端客戶之一,其市場需求得到大幅上漲。開源證券表示,新冠抗原檢測市場已經放開,檢測試劑盒全產業鏈將會受益。
湘財證券在研報中表示,2019年中國人均體外診斷支出約為16.0美元,而美國、日本、西歐的人均體外診斷支出分別達到了62.8美元、38.3美元、20.0美元,體外診斷市場未來增長空間巨大。
需要關注的是,體外診斷市場同樣也充滿不確定性,除疫情獲得好轉原因外,因國內體外診斷企業起步較晚,雖國家持續推出政策,鼓勵國產替代進口,但公司在規模、實力、技術、產品質量方面,與國際知名診斷企業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這不僅對公司未來業績充滿想象空間,也充滿挑戰。
展望后續業績,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面臨市場需求減少等不確定情況下,致善生物能否借助推出的新產品,進一步拓寬公司產品線和客戶群體,實現高盈利可持續增長,《投資者網》將持續關注。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