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8 10:04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魏倩 | [銀行]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大行普惠產品平均利率在3.5%至4%,而該行在4%以上。其他對公產品定價上,大行也要便宜100個BP左右。在這種情況下,該行就出現過對公客戶被“撬走”的情況。...
商業銀行如今正積蓄力量投向普惠金融領域。
然而有不少中小型銀行人士近期向記者倒苦水:今年面臨不少經營壓力,原因一則在于難以尋到合意資產;二則是大行的低價競爭,不少中小銀行出現“客戶搬家”情況。
對于上述困境,這些銀行目前還保持樂觀心態,更注重考量每筆業務的綜合收益——通過創新服務企業手段,深挖客戶需求,以彌補低息損失的收入。
大行加速下沉小微市場
“今年我們跟大行一起參加不少政府組織的銀企對接會,四大行推出的普惠產品定價(利率)比較低,對我們沖擊挺大。”昨日,某城商行公司部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他透露,大行普惠產品平均利率在3.5%至4%,而該行在4%以上。其他對公產品定價上,大行也要便宜100個BP左右。在這種情況下,該行就出現過對公客戶被“撬走”的情況。
某上市城商行華東分行副行長前段時間也對記者表示,今年壓力較大,特別是面對大行低價貸款的競爭時。
去年以來,從國務院到地方監管部門,多次出臺多項金融扶持政策,引導金融資源向普惠領域傾斜。在今年疫情沖擊之下,為進一步加大小微企業金融支持力度,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要高于40%。
上述要求,加上多項金融扶持政策,以及在“六穩”“六保”任務要求下,大行向小微領域貸款投放火力全開。
大行做小微有天然優勢,再加上便宜的資金成本,在小微市場往往能勢如破竹,優質客戶“掐尖”現象明顯。事實上,自去年開始,中小型銀行就普遍感受到了這種壓力和沖擊。
分析人士認為,從監管角度出發,政策“組合拳”是希望大行發揮好頭雁作用,傳導信貸政策,將融資成本真正降下來。“一定的市場競爭,是有助于壓低利率的。”該分析人士說。
從數據來看,效果亦比較明顯。銀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5月31日,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3.08萬億元,同比增加2.83萬億元,同比增速27.56%,遠高于各項貸款同比增速。
本質還是優質資產緊俏
“利率肯定是一方面因素,我們銀行也批了不少授信,但是很多客戶根本不提款。”上述城商行公司部負責人說,特別是一些優質客戶,他們會同時向好幾家銀行申請授信,然后再橫向比較各家銀行給出的條件和利率,最后再定用哪家銀行的資金。
盡管受到大行低價競爭的壓力,但在上述城商行公司部負責人看來,利率并非是絕對因素,真正的壓力是來自資產荒。
相比低利率,商業銀行更犯愁的是優質資產荒。新一輪優質資產荒,從去年就已開始。很多商業銀行或者投資機構都將目光瞄準經濟發達地區的地方債與大型企業非標資產,通過價格戰搶客戶在業內也成為尋常事。
對中小型銀行而言,現在已經不是只考慮低利率因素,而是想方設法創新服務方式,來彌補因低息損失的收入,并穩住客戶。“在投放利率降低的情況下,要做成一筆掙錢的業務,我覺得現在更多要考量綜合收益。”上述城商行公司部負責人表示。
比如,某個貸款客戶,可以爭取資金結算和部分中間業務收入,如發債、員工信用卡、員工按揭貸款等業務。“這就是相當于‘一魚多吃’,不斷深挖客戶需求。”該負責人大發感慨,面對同樣的客戶,現在要比以前付出超過3倍的努力才能“把錢掙了”。
記者觀察到,自去年以來,這種方式已經在銀行對公業務中頻頻出現,包括如今大行其道的供應鏈金融業務。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