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1 09:00 | 來源:紅刊財經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但是,就在證監會批準中芯國際注冊的同一天,另一家A股上市公司兆易創新卻發布公告稱,全資子公司芯技佳易自2月起陸續擇機出售所持中芯國際H股股票。...
原標題:鼓邊譚丨從受理到拿科創板批文,中芯國際IPO僅花29天!H股在港遭遇清倉式減持,誰在做空?
來源:紅刊財經
作者 | 周俊生
6月29日,證監會發出批文,同意中芯國際注冊IPO,并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從6月1日中芯國際向上交所提出申報并獲受理,6月4日接受問詢,19日上會通過,直到最后由證監會批準注冊,中芯國際的上市流程不到一個月,刷新了科創板的速度紀錄。然而,就在拿下批文的同一天,中芯國際H股卻傳來被清倉式減持的消息,其中緣由究竟如何?
中芯國際主營業務為芯片制造,而近一年來圍繞著芯片市場,中國和美國不斷地發生爭執,中芯國際的上市給市場帶來了很大的期望。對于上交所來說,中芯國際的來到也是非常重要的,別的不說,只說最近這一個月來,深市創業板按注冊制要求進行改制的步驟十分迅猛,創業板的行情也是一片火爆,這無形之中給科創板增加了很大的壓力,因此,像中芯國際這樣科創屬性明顯的公司進入科創板,無疑可以提高科創板的“科創含量”。重要的是,中芯國際已經在香港H股上市,它在科創板上市以后,科創板就出現了“A+H”公司的模式,僅僅憑這一招,科創板就把創業板遠遠地甩在后面了。
但是,就在證監會批準中芯國際注冊的同一天,另一家A股上市公司兆易創新卻發布公告稱,全資子公司芯技佳易自2月起陸續擇機出售所持中芯國際H股股票。目前已出售所持全部中芯國際H股股票,總交易金額折合人民幣約7.76億元。兆易創新作為目前A股的存儲器龍頭,是中國大陸領先的閃存芯片設計企業,從其經營業務來看,兆易創新和中芯國際的業務雖不完全一樣,但從大類來說又是同類企業,兆易創新子公司持有中芯國際H股股份,正是體現了這種“血肉關系”。再說,中芯國際在科創板上市后,由于其鮮明的科創概念,在目前的科創板板塊中還是稀缺資源,因此很可能會出現一波炒作行情,其在香港的H股大概率也會跟隨內地A股一起上漲。因此,即使是從財務投資的角度看,芯技佳易在目前減持中芯國際H股,似乎也不是一個恰當的時機。
芯技佳易這樣做,自然有它的道理。明面上,兆易創新已經在公告中說明了這樣做的原因,因為公司缺少資金,才要求子公司減持股份以作補充。但是,兆易創新為什么以出售中芯國際這塊“優質資產”而不是割舍其他資產來增加公司流動性,卻又很耐人尋味。也許,正因為是同行,它對中芯國際太熟悉了。
中芯國際在2000年進入中國大陸,在上海張江高科技開發區注冊開業。當時,中芯國際作為浦東地區新興高科技企業,成為上海市政府的座上賓。公司總裁張汝京,這位對國際芯片市場非常熟悉的專家對于公司的發展也是雄心勃勃,曾經制訂了在數年內進軍全國的計劃。其時,即使是在全球范圍內,對于芯片在現代高科技競爭中的重要性還認識不足,即使是今天已名聞遐邇的華為,在當時也還默默無聞,張汝京卻早已在這方面展示了雄心。但是,張汝京充其量是一個高級“打工仔”,他與在臺灣總公司的董事會的經營理念分歧絆住了他的手腳,幾年以后,他就離開了中芯國際,隨即,中芯國際放棄了存儲器生產,轉向邏輯芯片。
中芯國際的這個戰略轉移,需要用專業的科技知識來解釋。但是,就在它推進這種戰略轉移的過程中,華為崛起了,其開發的5G技術不僅雄居于國內龍頭,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也產生了震撼效應。而中芯國際呢,直到去年下半年才正式實現了14nmFinFET的量產,并在中國大陸實現了零的突破。不過,這家公司曾經出現的內斗客觀上也使它丟失了很多寶貴時間,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使得兆易創新出現了減持中芯國際這樣的“逆勢”行動。
現在,中芯國際得以進入科創板,并且能夠通過IPO募資200億元,這對這家公司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從中芯國際向上交所提出申報到最終獲得注冊的這一個月來,市場輿論對其給足正面評價,相信在其上市前后,這種正面評價還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峰。但是,一家企業上市,并不意味著它一定能夠成功,資本市場能夠給它的無非是資金募集這個重要的“一臂之力”,而企業也因此被加上了壓力。希望中芯國際能夠借著這股上市東風,集中精力在芯片制造上取得更多的突破,不負科創板之美名以及市場和投資者之厚望,真正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芯片制造業的“執牛耳者”。
(文中觀點僅代表嘉賓個人觀點,不代表《紅周刊》立場,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非投資建議。)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