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7 09:19 | 來源:澎湃新聞 | 作者:俠名 | [科創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科創板是中國資本市場上除了股權分置改革之后第二個創舉,這個創舉將來一定會載入史冊。”近日,應文祿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
原標題:登科一年|專訪毅達資本董事長:科創板解決了敢不敢投的問題
科創板開板一周年,在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史上,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里程碑。
站在這個時間節點,澎湃新聞推出《登科一年:科創板開板一周年特別報道》,邀請資本市場頂級專家,一線金融機構負責人,上市公司負責人,回顧設立科創板試點注冊制一年來的得失,展望新起點上,科創板的改革前景。
本期刊出的,是澎湃新聞對毅達資本董事長應文祿的專訪。
毅達資本由老牌知名投資機構“江蘇高科技投資集團”內部混合所有制改革組建,累計管理規模1085億元,被投企業836家,其中上市181家。投中2019年度中國最佳創業投資機構Top100榜單中,毅達資本排名第8位(中資機構第4位),代表投資項目有超圖軟件(24.610, 0.00, 0.00%)、晨化股份(11.740, 0.00, 0.00%)等。
“科創板是中國資本市場上除了股權分置改革之后第二個創舉,這個創舉將來一定會載入史冊。”近日,應文祿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
在采訪中,應文祿表示,科創板從籌劃到正式開板效率很高,從注冊制的試點,到為“三無”(無營收、無盈利、無資產)企業的上市放行、再到市場化定價機制,一系列的制度創新得到了市場的檢驗,有利地推動了一二級市場投資走向正向循環。同時他也提出了一些關于科創板改革的探索性提議,如取消漲跌停限制、搞存量發行等。
毅達資本董事長應文祿
談到創業板也要推行注冊制的改革,應文祿表示,科創板和創業板定位不完全一樣,但是對上市企業的包容性是一樣的,這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錯位競爭。
應文祿表示,科創板取消了對盈利的要求后,解決了投資人敢不敢投的問題;當前的經濟環境倒逼了中國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更多海外科技人才也紛紛回歸,這都讓中國科技行業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
應文祿是毅達資本董事長、創始合伙人,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創業投資基金專委會委員、中國證監會第六屆創業板發審委委員、投資界2019年中國創業投資家10強、福布斯2017-2019年度中國最佳創業投資人,擁有超過二十年的股權和創業投資經驗。
目前,毅達資本已有4家被投企業成功登陸科創板,包括瀚川智能(42.060, 0.00, 0.00%)、萬德斯(41.500, 0.00, 0.00%)、安恒信息(265.950, 0.00, 0.00%)、凌志軟件(44.290, 0.00, 0.00%),1家企業(艾迪藥業)剛剛科創板過會,科創板在會企業共有7家。
以下是澎湃新聞記者與應文祿的對話實錄:
目前科創板在深化改革,從創投機構的角度,你有什么建議?
應文祿:
從總書記進博會宣布到7月22日正式開板掛牌,科創板籌備只用了七八個月的時間,我認為是非常高效率的,而且在很多地方做了創新。馬上一周年了,從結果來看,試運行效果得到市場充分認可,試驗田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這是中國資本市場上除了股權分置改革之后第二大創舉,這個創舉將來一定會載入史冊。
科創板的改革從注冊制的試點,到“三無”企業的上市發行,再到市場化定價機制,一系列的制度創新得到了市場的檢驗,有利地推動了一二級市場投資走向正向循環。
哪些地方需要改革這個只能討論,很多事情是否條件成熟,需要在實踐過程中去探索。
比如,現在科創板發行前5天不設漲跌幅限制,5天后設漲跌停板20%。既然是市場化發行,市場化詢價,這個
漲跌幅限制是否有必要
?我們知道設立的初衷是希望希望平穩開板,不希望有巨幅波動,一年之后這個事情是不是需要進一步完善呢?
證監會設定的A股新股發行市盈率是23倍,這是行政杠桿,而現在科創板目前市盈率比較高,發行市盈率平均40多倍,二級市場市盈率平均70多倍,科創板高市盈率在一年解禁之后可不可以維持住?這個大家是有一點擔心的,不過這個事我覺得也沒有那么復雜,比如科創板發行的時候市場比較火熱,那
是否可以搞一些存量發行
第三個是允許
VIE(協議控制)架構企業上科創板
,這個現在已經落地了,這個過程也是大勢所趨,也可能是與中概股回來有關。
我覺得,科創板對包容性改革的愿望和讓好企業回歸的想法是很強烈的,所謂市場化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改革創新起來比較快,又比較接地氣,和市場、和機構、和企業這一端都有接觸,一定程度上了解二級市場投資者的訴求,這個是好事。
現在除了科創板之外,創業板也開始試點注冊制改革,你如何看待其中的競爭關系?在你看來,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對VC和實體經濟的發展有哪些影響?
應文祿:
這次創業板的改革,我認為總體來說更多是汲取了科創板成功的經驗,并適度設置了一些適合創業板發行制度的游戲規則,比如說在投資者的門檻上做了一些調整。
科創板我覺得可能在定位方面更講科創屬性,對企業科技含量的要求更高,創業板覆蓋的行業和領域面更廣,包容性更強一些,科創板和創業板都是注冊制改革的重要突破,都是注冊制結出的果實。
兩個板塊定位不完全一樣,但包容性我認為是一樣的,都比較市場化、接地氣。錯位競爭也有利于進一步活躍市場。兩大交易所都有市場推廣部,在比較活躍的省份都有交易所的落地推廣服務,都想把好的資源吸引到各自的交易所里面去,這讓擬上市企業多了一些選擇。
毅達資本近兩年準備報會的企業有四十多家,這些企業在報材料的過程中都面臨選擇,究竟是報創業板還是科創板,要考量的因素很多,需要企業根據自己的市場定位來安排,
如果科創屬性比較強就去科創板,如果科創屬性沒有那么強,符合“四新”(新技術、新產業(167.010, 0.00, 0.00%)、新業態、新模式)的就上創業板
,對企業來說多了一個選擇,這是一個好事。
對投資機構來說也是個正向循環。你要知道,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作用是什么,這個神經管道是不能斷流的。一級市場對實體經濟、對中小企業的助力作用大家都清楚。我認為,資本市場的改革目前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包括在二級市場上,對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在交易方式上,也正在實現各種松綁,比如說對創投的減持政策正在回歸本源。
另外,我們詬病比較多的是二級市場財務造假,對造假企業一個是罰得不夠狠,二是退市沒有那么快,改革正在進行中。如果真的像納斯達克這樣,從1975年到現在1萬企業上市,1萬企業退市,年均退市400余家,這才是一個健康的市場。
進入到2020年來,你認為科技行業的創業和投資和過去相比有哪些新的趨勢?
應文祿:
疫情提升了大家對科技的關注,科技未來發展的趨勢從產業結構上來講我認為是加快了,這其中有三點是蠻重要的。
第一,過去做科技這一端,大家都怕投入的時間太長。科技確實是周期太長,不管是半導體還是生命科學,一投入就是十幾年。過去我們很多科學家、企業家科技創新方面是頂著很大壓力的,因為科技企業成長周期太長,資金投入量大,失敗率高,風險投資對這些企業既想又愛又怕。為什么現在發生了變化?因為資本市場改革給力。
資本市場給力最大的是科創板注冊制試點,特別是取消了對盈利的要求。你會看到科創板去年好幾家“三無”企業都上市了,這大大縮短了投資的周期,過去科技企業熬白了頭還不一定成功。科技要發展,需要資本市場的配合。不論是科創板試點注冊制,還是創業板注冊制改革,還是新三板轉板新政,都將有助于縮短科技創新的周期,加快將科技創新成果推向市場的速度。剛開始有我們一級市場給力,后來是二級市場給力,這個接力是非常重要的改變。
過去我們做科技投資的時候心里壓力比較大,投資以后不知道什么時候可以退出來。因為基金有存續期,普遍是7-10年,你投一個項目投十年敢嗎?肯定不敢,至少在投的時候心里很忐忑。現在只要產品可以出來,生物醫藥產品上二期臨床的就可以了,過去上三期臨床的我都害怕,現在
解決了敢不敢投的問題
,這是很重要的。
第二,我認為這次疫情之后,
倒逼了中國自力更生,自主創新
。因為產業鏈和供應鏈需要自我完善。過去大的龍頭企業不屑于支持和培養中小企業,連讓他們試錯的機會都不給。但現在你會發現華為很多工程師到我們小企業里面現場幫他們做服務和指導,給他們融入產業鏈的機會,這也是疫情和中美關系發生變化之后市場倒逼的結果。這個倒逼的結果讓社會對科技的投入更快了,企業更接近終端的大客戶,這是非常了不起的變化。
第三,我做過研究,
海外的一些人才也紛紛回來加入科技創新創業
。這個行業需要人才的加持。整個科技行業的變化導致海外華人中一流的專家紛紛回歸,這一批創業者、科技人員回來之后對中國產業的影響會非常積極,所以我認為科技行業發展的趨勢很多地方已經反映出來了。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