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31 09:27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馬嘉悅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2018年以來通道業務規模壓降效果明顯,但融資類信托規模不降反增,其中隱藏風險。對于企業來講,信托融資成本普遍為10%左右,屬于較高水平,在經濟進入下行周期的背景下,...
日前,業內多家信托公司收到監管要求——壓縮具有影子銀行特征的信托融資業務,并制定融資類信托壓縮計劃。
有信托公司人士透露,監管部門的初步計劃是,2020年全行業壓降1萬億元具有影子銀行特征的融資類信托業務,而且1月中下旬多家信托公司便收到監管的口頭通知,要求實現此類業務規模逐月下降。
對于此次監管針對融資類信托的管控,多位業內人士表示,2018年以來通道業務規模壓降效果明顯,但融資類信托規模不降反增,其中隱藏風險。對于企業來講,信托融資成本普遍為10%左右,屬于較高水平,在經濟進入下行周期的背景下,大多數企業難以承受,容易形成不良資產,損害信托投資人的利益。
中國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融資類信托規模為5.83萬億元,同比增幅高達34.17%,目前占比26.99%,較2018年末上升7.85個百分點。
“規模逐步壓降是近幾年行業確定的大趨勢,尤其是涉及監管套利的業務基本無處遁形,目前幾乎所有信托公司都有壓降的空間,此次監管的要求能夠使資產質量進一步壓實,長期來看,有利于行業長遠發展。”一大型信托公司人士直言,此前極個別公司業務拓展較為激進,因此制定了年內壓降30%融資類信托的計劃,但這并不適用于全行業。
“此次對于融資類業務的管控,一方面契合‘資管新規’的要求,為逐步打破‘剛性兌付’做鋪墊;另一方面防范風險,當前融資類信托大多屬于類信貸產品,具有影子銀行特征,如果規模過大將擾亂整個金融市場氛圍。”用益信托研究員帥國讓表示,信托業后續將逐步實現融資類業務向投資類業務的轉型,并發力服務信托、財富管理業務以及慈善信托。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認為,財富管理應當是未來信托公司的主要方向,也是現階段多數信托公司努力轉型的重點。信托公司應進一步加強銷售渠道建設,逐步降低對商業銀行渠道的依賴程度,另外,加快專業財富管理團隊建設,通過專業化投顧,有效發掘投資者需求。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