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30 10:58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作者:王金虎 | [文娛]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濟寧中藥廠前身是有著440年歷史的廣育堂。明朝萬歷六年(公元1578年),御醫徐春甫的弟子李廣育來到山東濟寧,創建了寓意“廣濟世、育眾生”的廣育堂藥鋪,并在孔子故里曲阜...
活了大半輩子的杜新磊坦言,自己做得最明智的一項選擇,是用一頂“烏紗帽”換來一位440多歲的“老中醫”。
2002年,經上級組織部門推薦,剛過不惑之年,時任鄉鎮黨委書記的杜新磊臨危受命,擔任了陷入破產危機的濟寧中藥廠廠長。然而,當他站在雜草叢生的廠區,看著銹跡斑斑的設備,手握4000多萬元的負債表時,心里涼了半截。第一次開職工大會,正值隆冬,廠里連個會議室都沒有,瑟瑟發抖的職工站在室外不停跺著腳。半年未兌現工資,養老保險欠繳4年多,當杜新磊表態“不欠職工一分工資、不欠銀行貸款”時,大家哄堂大笑,竊竊私語:“又來了一個吹牛的……”“咚咚”的跺腳聲以及陣陣譏笑聲,像錐子一樣扎在杜新磊的心窩。
厚道人做良心藥
“病入膏肓”的中藥廠該服什么解藥呢?聚人先聚心。為了實現承諾,杜新磊拿出全部家底,按月支付工人工資;又借遍親朋好友,湊了100多萬元,購買了原材料、設備,交上了水電費,讓中藥廠的機器轉了起來。
上任伊始,杜新磊“新官先理舊賬”。得知藥廠有位債主長期催款無果,杜新磊親自上門二次還款,債主連門都懶得給開。臨近春節的一天,天上飄著鵝毛大雪,杜新磊在債主門外守到半夜12點。當債主接過杜新磊手中的信封,一看里面除了一張還款支票,還有一張三年利息的支票時,感動得一把抱住了杜新磊:“你這個朋友我交定了。”
杜新磊的誠信感動了客戶,重建了企業信譽,一些供應商、大客戶又恢復了供應鏈、銷售渠道,濟寧中藥廠開始出現生機,職工按月拿到了工資。
做藥如做人。他常說:“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中藥選料、炮制與制劑雖在作坊里進行,一般人看不見,但人誠藥真,只有精選地道的藥材,才能使藥劑發揮最大療效,才能做出良心好藥。”
老字號“出土”
上任不久,杜新磊從老職工口中得知,濟寧中藥廠前身是有著440年歷史的廣育堂。明朝萬歷六年(公元1578年),御醫徐春甫的弟子李廣育來到山東濟寧,創建了寓意“廣濟世、育眾生”的廣育堂藥鋪,并在孔子故里曲阜設有分號,孔府歷代只從這家藥鋪抓藥。
“把老祖宗留下的金字招牌束之高閣,咱這不是抱著金飯碗要飯吃嗎?”杜新磊立即成立了廣育堂文化挖掘整理小組,深挖老字號品牌文化內涵,將廣育堂商標在國內外開展注冊。他還走遍老濟寧城的大街小巷,搜集整理了廣育堂傳承的1180個古方。其中,調理體質的二仙膏最具代表性,制作要經過13道工藝、99道工序。
2017年6月12日,經山東省文物局備案,杜新磊帶領藥廠建立起3000平方米的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展出藏品1000余件。2018年2月,企業正式更名為“山東廣育堂國藥有限公司”,抖落灰塵的廣育堂涅槃重生。
為保護和傳承特有的炮制技藝,廣育堂恢復了二仙膏古作坊,不僅還原古老的炮制技藝,還聯合高校培養出一批批中藥炮制人才,使流傳百年的炮制技藝傳承下去。2014年11月,二仙膏古法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在2018年入選國家首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炮制技藝是廣育堂歷代傳人的智慧結晶,更是祖國中醫藥文化中的瑰寶,應該讓其薪火相傳。”杜新磊說。
“尊古”更要創新
“要真正獲得市場認可,必須與時俱進,‘古方’也要在創新發展中煥發異彩。”杜新磊告訴記者,其實,不少古方已不再適合現代人。在人的體質、藥材生長環境等方面,現在同幾百年前相比都已發生很大變化,最終造成藥方療效改變。為此,相當一部分古方需要重新驗證,重新調整配比。更關鍵的,古人對藥材的毒性不是很重視,如何用其他藥材替代這些毒性成分,對企業來說都是創新課題。為此,廣育堂成立古方創新研究室,采用科學手段對古方開展藥學實驗研究。針對中藥制藥中最關鍵的環節炮制,他們和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在智能制造方面合作,實現從中藥材的炮制到提取、濃縮全過程實行全自動化生產、信息化管理。目前,廣育堂國藥先后獲得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19項,廣育堂這個老字號煥發出了新生機。
“只有持續創新,才能使老字號品牌煥發青春。”杜新磊說。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