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5 02:57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張瓊斯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今日登陸資本市場的“寵兒”,昔日也曾捉襟見肘。光峰科技副總裁曾鹿海告訴記者,打造第一個“爆款”用了8年時間,潛心研發的蟄伏期里,公司曾入不敷出。
隨著清溢光電11月20日在科創板掛牌上市,深圳的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達到6家。光峰科技、微芯生物、傳音控股、杰普特、普門科技此前已先后“上板”。
今日登陸資本市場的“寵兒”,昔日也曾捉襟見肘。光峰科技副總裁曾鹿海告訴記者,打造第一個“爆款”用了8年時間,潛心研發的蟄伏期里,公司曾入不敷出。這正是科創企業的特征縮影——投入大、周期長、回報懸;重技術、輕資產、缺擔保。以往,單看這些特性,銀行避而遠之。
但是光峰科技卻在蟄伏期里迎來了首貸“陽光”,2014年從中信銀行獲得流動資金貸款。這并非個案,上證報記者隨中國銀行業協會赴深圳調研時發現,當地多家科創企業背后均閃現著中信銀行的身影。該行為何對科創企業敢貸、愿貸?背后又有何業務邏輯?
小額信用貸款切入
“科創企業最值錢的是專利。”曾鹿海說。光峰科技2006年創立于深圳;2007年研發出基于藍色激光的熒光激光顯示技術,并圍繞該技術布局底層專利,注冊為ALPD商標;基于該技術,2014年與中影集團、巴可公司合作推出第一款激光電影光源,一上市便搶占了1.4萬塊熒幕,占總市場的20%以上。
在2006年至2014年漫長的前期投入過程中,除了創始人自掏腰包、一輪股權融資,再就是中信銀行的信貸支持。面對盈利尚不穩定的光峰科技,中信銀行給出了3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
中信銀行之所以選擇為光峰科技發放首筆貸款,既基于該企業的自主核心技術及商業化前景等“軟信息”,也與該行對科創企業的授信策略不無關系。“我們在支持科創企業的過程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中信銀行業務總監兼深圳分行行長蘆葦介紹,該行早期以小額授信為切口,參與服務有核心技術、核心團隊的企業,給予企業300萬至500萬元信用貸款,后續再根據企業實際需要逐步加大信貸額度。這項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證潛在的風險損失可控。
隨著企業成長壯大,中信銀行對光峰科技的授信額度已經擴大至1.1億元。而且,由于核心技術與專利筑就了光峰科技的“護城河”,其價值也在企業融資過程中得到進一步體現——除了傳統的流動資金貸款、國內信用證、銀行承兌匯票等,中信銀行還為光峰科技提供了知識產權質押、中影巴克股權質押等契合科創企業特點的產品。
風控看“好人”“好事”
數據顯示,中信銀行深圳分行涉科創企業業務正穩步“上量”:截至今年10月末,在該行有授信的科創企業數量較2017年末增長超過21%,科創企業授信金額較2017年末增長約82%。
業務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控制好風險?尤其是,中信銀行在服務科創企業時以信用類貸款為主,減少對抵押物的依賴。
“為什么可以做信用貸款?好人加好事。”中信銀行深圳分行風險總監、副行長嚴俊表示,“好人”是指首先要確認企業家沒有不良嗜好,專注于經營和業務發展;“好事”是指企業的商業價值、商業選擇和國家的產業引導方向、人民群眾的需求緊密結合。
“例如微芯生物,通過幾輪接觸,我們了解公司老板是一位博士,既有在協和醫院的從業經驗,也有美國和德國的留學背景,專注于原研藥研發。當時,沒有任何一家銀行給予授信,我們給了企業幾千萬元信用貸款。”嚴俊表示,這其中的一個重要考慮是,微芯生物的產品可能大幅降低市場藥價,對社會民生有幫助。
相較于成熟企業,科創企業發生風險的概率較高。蘆葦介紹,在貸后管理上,中信銀行首先關注企業業務是否按照原定預期進度發展,包括產品開發和市場反應,同時關注企業家個人情況,“只要按原定計劃發展,一般就會繼續支持”。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