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5 10:28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經歷10月瘋狂上漲后,國內生豬價格突然啞火。
正當市場因漲漲不休的豬價而產生憂慮時,近兩周來,瘋狂豬價漸漸“啞火”。
眼看春節旺季臨近,豬價跌落是否意味著周期下行拐點已至?在前期眾多行業企業宣布圈地布局后,國內生豬產能是否已得到有效補充?
近日,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對生豬行業多家龍頭上市公司負責人及行業分析人士采訪獲悉,目前國內生豬產能出現了一定程度恢復,但由于生豬養殖仍需時日,周期拐點或要等明年下半年才有望出現。不過,前期生豬價格過快上漲已導致市場需求乏力,后期大眾消費或難再支撐肉價大幅上漲。
高位豬價現大幅跌落
經歷10月瘋狂上漲后,國內生豬價格突然啞火。
“目前國內豬價較一周前的38元/公斤以上價位累計下跌3元/公斤,較10月末40.4元/公斤的階段性高點已累計下跌超5元/公斤。”搜豬網分析師馮永輝稱,國內豬價已持續下跌半個月之久,當前北方多省已跌至34元/公斤以下。隨著南北價差再次加大,北方低價豬源流入增多,疊加凍品庫存入市沖擊,南方高價區也出現不同程度陸續走跌,福建、江西、湖南、廣西豬價從上周的42~43元/公斤跌至當前的38~39元/公斤水平,前期最高價的廣東已持續回落至40元/公斤左右。
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發布的國內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監測周報顯示,2019年第44周(10月28日~11月1日),16省(市)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總指數的周平均值為每公斤52.93元,環比跌0.9%。這是國內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自8月以來首次出現環比下跌。2019年第45周(11月4日~11月8日),豬肉價格不但連續環比下跌,且跌幅有所擴大,16省(市)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總指數的周平均值為每公斤51.01元,環比跌3.6%。
每年春節都是豬肉消費旺季。如今年關臨近,豬價為何不漲反跌?
“近段時間國內生豬價格下跌,主要是終端消費不佳所致。由于前期豬價上漲過猛,但市場肉價卻沒能跟上上漲步伐,體現出終端對于高肉價的抵觸情緒。此外,進入冬季后,由于北方天氣寒冷,豬很容易在冷應激的環境下出現呼吸道類疾病或腸道疾病,這些常見病也會造成生豬死亡率提高。因此近期東北部分地區豬病高發,養殖戶也提高了生豬出欄速度,因此造成局部性下跌。”馮永輝分析,市場前期存在人為炒作或也是近期價格下行的主因。前期豬價快速上漲的過程中,市場有人為的生豬押欄、豬肉囤貨情況,該出的豬和該賣的肉沒有推向市場。在當下價格上漲乏力后,這些豬和肉開始集中出貨,造成市場一度供應量增長,價格下滑。
近期從國家到地方對于豬肉保供政策的相繼出臺,也成功為豬價“降溫”。
據記者梳理,僅今年9月,國家各相關部門就發布關于穩定生豬生產和豬肉保供穩價相關舉措十余次。據海關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口豬肉達132.6萬噸,同比大幅增加43.6%。
11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落實好省負總責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繼續多措并舉恢復生豬生產,深入清理各地不合理禁養規定,利用北方玉米豐收等條件更好保障南方養豬大省飼料供應,發揮好儲備調節作用,促進禽肉、牛羊肉等生產,確保市場供應,規范市場秩序,遏制部分產品價格過快上漲勢頭。
生豬產能緩慢恢復
在今年豬價持續上行的過程中,生豬養殖行業上市公司相繼公告擴產,上演了一系列跑馬圈地的大戲。
那么,國內生豬市場11月遇冷,是否也與供應端產能恢復相關?
“目前國內生豬供給端產能恢復不明顯,也不可能那么快。”溫氏股份董秘梅錦方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前期已有眾多公司布局產能,但到具體落地還是會有時間差,基本在供給端看到時效需要到明年。“今年這個時候出欄的豬,都是在上半年投的苗,年初懷孕的母豬。”
對于今年公告新設的產能,牧原股份董秘秦軍也對記者表示,雖然已成立子公司,但從建設到提供產能仍需一段時間,相關產能應會在明年下半年甚至后年才能形成。
他表示,近幾個月國內能繁母豬數據仍維持下降態勢,所以各家補充的產能短期不會對豬價形成大的影響。當前市場供需差異依然較大,“缺豬”現象仍舊明顯。
唐人神董秘孫雙勝表示,一般完全新建的產能,要將近兩年才能顯效。前期公司公告的生豬養殖項目目前也都在建設中,僅建廠就需要七八個月,養殖到出欄還要一年半才能實現。
卓創生豬分析師張莉莉也稱,生豬市場目前供應端缺口仍難補足。豬都有生長周期,沒有到那個時間,怎樣都補不回來。目前市場上的生豬,都是10~12個月前的投苗。
“統計數據看,東北、山東、河北、山西一帶母豬產能有一定恢復,但并不明顯。上市公司前期密集布局的產能會對市場供應恢復有一定積極作用,但目前影響仍不是太大。”張莉莉表示。
一位不愿具名的國內生豬養殖行業上市公司人士向記者坦言,雖然公司目標是要做大,但因為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擴張速度不會那么快。“實際很多上市公司擴產落地的情況也不好,很多比年初預期的還要低一點。因為疫情的影響,行業龍頭的兩個企業都調低了年度出欄目標,這也是很客觀的做法。”他認為,近期市場價格有一定程度下滑,其實并不是生豬供應發生了逆轉性的改變,國內生豬產能不會那么快恢復。價格回調只是因為前期價格過高,凍肉放出對市場供應產生改善。此外,價格過高也會一定程度影響需求,消費者吃肉的愿望也會下降。
的確,溫氏股份今年1~9月的商品肉豬銷量為1553萬頭,同比下降4%。其中,9月銷量為88.8萬頭,同比大降58.6%。早在今年4月該公司就調低了今年的生豬出欄目標,從年初的2750萬頭調至“力爭不低于2018年”,即約2230萬頭。
在2018年年報中曾計劃在2019年出欄生豬1300萬~1500萬頭的牧原股份,今年9月公告下調了年度出欄計劃,預計生豬出欄量區間為1000萬~1100萬頭。
在2018年年報中預計2019年生豬出欄量達到650萬~800萬頭的正邦科技,也在10月披露將全年出欄量預期調低至550萬頭至600萬頭。
因為留種需要,包括天邦股份、唐人神、傲農生物在內的生豬養殖企業10月銷量均出現下降。
“生豬銷售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為現有豬場提升產能及后續新投產豬場引種需要,公司主動提高留種比例,增加后備母豬培育數量,減少仔豬和種豬銷售數量。”上述不具名人士稱,提高留種比例是目前行業企業普遍做法,今年以來,母豬苗價格持續走高。以前7公斤左右的仔豬售價都在三四百元,而目前一頭仔豬的價格已高達2000元。在本輪豬周期下,企業主動提高留種比例,是為確保明年完成既定目標。
拐點未至但大漲難續
生豬養殖龍頭上市公司及分析師均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當前談本輪豬周期的下行拐點還為時尚早。
“前段時間價格沖得太高,所以會有一定回落。近期豬價下行只是正常的調整,不是拐點。”梅錦方稱,現在市場關鍵是母豬缺口依然很大。原來國內每年七個億的生豬產能,需要3000萬頭母豬供給,目前存欄母豬只有1000多萬頭。即使當下提高投苗量,最快也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會逐步增加出欄。所以,明年上半年市場生豬供應量肯定依然不足,要到明年下半年供給才會有所好轉。市場完全恢復正常還沒有時間表。
“母豬就像機器設備,沒有設備就沒辦法生產產品。”孫雙勝稱,目前生豬產能恢復的最大問題還是在于母豬。現在市場上母豬存欄一下子很難補充到位。很多行業人士分析,這輪周期上漲行情至少要維持兩到三年。
秦軍也認為,當前國內能繁母豬數據每月依然是下降趨勢,因此明年生豬市場供應形勢是比較嚴峻的,豬肉價格很可能會維持在高位。
10月12日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今年9月生豬存欄環比下降3%,同比減少41.1%;能繁母豬存欄環比下降2.8%,同比減少38.9%。此前農業農村部公布的8月數據顯示,生豬存欄環比下降9.8%,同比減少38.7%;能繁母豬存欄環比下降9.1%,同比減少37.4%。
“雖然與同期相比,8月、9月生豬、能繁母豬數量降幅都在40%左右,但9月的生豬、能繁母豬數量較8月穩定了許多,主要是因非洲豬瘟疫情有所放緩,同時,為響應農業農村部等相關部門的多項扶持政策措施,各地區促進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的意愿也在逐漸增強。”馮永輝認為,本輪周期性高價要持續到明年下半年的預期依然沒有改變。目前補上來的豬能夠順利存活的話,明年七八月份才可能出現價格周期性下跌,不過這一拐點預期也是建立在今冬到明年春季疫情不會大面積復發、生豬存活率較高的前提下。
雖然短期內國內生豬出現周期性下滑的可能性不大,但再度出現過快過猛上漲的可能性也較小。
“兩周之前豬價破40元/公斤后,僅維持了不到一周,這種頂部的感覺是很明顯的。”馮永輝表示,10月份過快上漲的豬肉價格,已經讓終端的農貿、商超豬肉的出貨量大幅下降。豬肉價格過高后,終端消費需求難以支撐,所以可以判斷豬肉價格很難再保持之前的上漲趨勢。雖然40元/公斤的價格關鍵位有可能還會達到,但是要突破這一價位再向上漲的空間不大。
“后期市場需求也會發生變化,生豬價格持續過高后,消費者可能會改吃其他肉制品,市場豬肉消費總量可能會減少,達到另一種平衡。”梅錦方說。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