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5 08:36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唐燕飛 | [銀行]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上半年票據案件仍然高發,跨地區票據詐騙案件風險突出。
當前,票據業務已成為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展供應鏈金融的主要方式,相較于應收賬款抵押、保理等業務,票據業務具有權屬清晰、定價公允、流轉規范、交易公開透明等優勢。
不過,在市場關注到部分地區銀行承兌匯票大幅增長的同時,背后滋生的票據案件風險同樣不容忽視。上證報統計發現,今年以來,在銀保監會及地方銀保監局對銀行開出的罰單中,針對票據案件的罰單成為重災區。同時,上半年票據案件仍然高發,跨地區票據詐騙案件風險突出。
受罰多因“無真實貿易背景”
從地域分布來看,今年以來,在超過100多張的銀行票據罰單中,來自江蘇和山東的罰單占比較大。而這兩個地區也是上半年“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大幅增長”的少數幾個地區。
粗略統計,今年以來,江蘇共開出17張銀行票據違規罰單,累計罰款達1300多萬元;山東共開出8張銀行票據違規罰單,累計罰款達280多萬元。
對于“上述兩地為何票據違規罰單較集中”這個問題,銀行業票據業務資深專家趙慈拉分析認為,當地民營經濟較為活躍,在近年來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大環境下,給民間票據中介提供了套利空間。
在今年以來這100多張票據罰單中,近半罰單的受罰原因指向“無真實貿易背景票據貼現”。根據《票據法》相關規定:“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
也就是說,銀行應通過審核貿易合同、交易協議等,來確定是否為企業提供融資、承擔風險。但現實的情況卻是,“由于一些銀行在合規、風控方面把關不嚴,導致放松審查標準,甚至故意配合客戶通過票據業務進行套利、套信、套資金等違規行為。”北京一家銀行結算運營部人士分析稱。
如何杜絕“無真實貿易背景”票據貼現現象反復出現?趙慈拉認為,智能化貼現業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其簡化了銀行的貼現辦理手續,使具有真實貿易背景的企業更易達到銀行貼現門檻,并杜絕空殼公司從銀行開立無真實貿易背景的票據,防范為票據中介背書套取銀行資金。
跨地區票據詐騙案多發
“無真實貿易背景”只是掀開了票據違規的冰山一角。當前,票據市場的主要風險從操作風險轉變為信用風險和套利風險,違規環節逐步由交易端轉移至承兌端、直貼端,存在業務制度建設滯后、客戶準入和背景審查不嚴,以及利用大量無真實貿易背景承兌、直貼業務虛增存款、空轉套利、掩蓋不良、套取銀行信用和資金等主要違規問題。
據上證報獨家獲悉,從監管部門最近的摸底調查來看,上半年票據案件仍然高發,案發區域從江浙等票據中介活躍地區向周邊省區轉移,跨地區票據詐騙案件風險突出。比如,華東某省的多家農商行就發現多起客戶涉嫌票據詐騙案。
這些涉嫌票據詐騙的案件,主要表現為三類特點:一是銀行承兌匯票簽發人疑為“空殼”企業,表現在出票前集中更換股東、法人代表,公司無經營跡象等方面;二是貿易背景不真實,表現在購銷合同要素缺失、增值稅發票金額與開票金額嚴重不符等方面;三是出票人存在關聯關系。
對此,監管部門拉響了防控警報。上月末,北京銀保監局發布《關于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票據業務的監管意見》,重拳打擊票據空轉套利。該意見明確提出,重點從資金審查、貿易背景審查、商業承兌匯票業務、高比例擔保票據業務以及跨省異地票據業務等五個方面,對票據業務強化規范整治。
尤其是針對跨地區票據詐騙案多發的情況,意見提出,重點針對空殼票據中介、套利機構、關聯企業、上下游企業等以異地客戶身份大量辦理票據業務,且存在“套利、套信、套資金”等違法違規行為的,要求銀行業機構完善異地客戶承兌、直貼業務機制,劃定異地客戶范圍,建立嚴格的客戶準入標準,實施動態調整的名單制管理。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