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4 08:29 | 來源:阿爾法工場 | 作者:鼎鼎爸 | [券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作者:鼎鼎爸導語:我們總是一廂情愿地幻想,那些過往優質公司會比一般公司更容易困境翻轉。 周末,臺風天,外面狂風暴雨咆哮了一個晚上。這樣的夜晚, 我在想應該怎樣總結上個月斬倉出局的雙鷺藥業(SZ:002038)——...
作者:鼎鼎爸
導語:我們總是一廂情愿地幻想,那些過往優質公司會比一般公司更容易困境翻轉。
周末,臺風天,外面狂風暴雨咆哮了一個晚上。這樣的夜晚, 我在想應該怎樣總結上個月斬倉出局的雙鷺藥業(SZ:002038)——虧損了一些錢,有了一些教訓;總體來講,還是自己的能力不過硬。
結緣雙鷺藥業是幾年前的事情了,那是其如日中天的成長之后強弩之末的歲月。
從雙鷺藥業2004年IPO上市之后,股價上漲幾十倍,除了上市第一天融資2.28億后,再也沒有向投資者借過一分錢,然后以一騎絕塵之勢,股價一聲不吭的漲過了幾十倍,且一直保持極低的負債率和極佳的現金流。
到了2015年,由于國家醫保開始把王牌獨家品種輔酶列為輔助用藥,開始嚴控,用量和價格都是大幅下調,靠單一產品的短板就顯現出來,于是公司業務開始衰落,股價也是日漸西下,一蹶不振。
在這個危機時刻,2016年,有一個獨家強勢品種來那度胺( 用于治療多發性骨髓瘤 )在枕戈待發,所以讓這個明星股票,有了很多困境反轉的可能性。
于是我進來了。
三年多了,不斷的期望、失望,期望、失望,然后斬倉認錯虧損出局。必須要總結下那些懂得,但仍然困擾我的那些道理。
(點擊可看大圖)
1、我們總是一廂情愿想著過往優質公司會比一般公司更容易困境翻轉,但是忽略過去優秀的本質在什么地方。
雙鷺藥業從04年上市以后,創造了依靠單一品種的典型逆襲的神話。從2004-2015年的差不多10年多點時間,實現58倍多的收益,在A股市場絕對是頂尖優秀的公司。
但是雙鷺氣勢如虹的本質,是中國藥監局帶給雙鷺的紅利,沒有讓其他的企業同類似的產品跟上(專利保護是一回事,但核心還是沒有其他品種引進競爭)。
因為獨家,醫院的招標價格不斷上升,過量用藥使用量不斷攀升。一路走來,10年來,好日子過的越來越紅火。
2015年后的醫保改革,對輔助用藥越管越嚴,杜絕濫用,于是量價齊跌,后進的投資者很受傷。
2.?常年靠一款爆款產品過慣了好日子的公司,比較于競爭者們,研發基本屬于一個非常Low的級別。
雙鷺藥業老板徐明波是從軍隊轉業的醫藥博士,對生物化學醫藥有了非常多的理解和布局,所以后來的重磅產品來那度胺算是用很低的成本從收購企業整合過來的。當然這是非常巧妙的借力整合,非常有遠見。
但是正因為一直在布局,而屬于自己研發能力的建立遲遲沒有起色。前幾年研發費用只有區區一兩千萬,這對靠研發能力生存的醫藥企業來講,實在不能叫研發投入。
于是從2016年的來拿送審,到2018年的批文,來那度胺有了重生。然后呢,和被收購企業卡文迪許的關于銷售權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給資本市場又造成了居多不確定性。
現在的醫保局為了實現部分抗癌藥的普惠性, 不管創新藥和首仿,基本杜絕這種獨家品種的問題,所以會大力培養有類似產品的競爭企業進來攪混競爭格局,使得藥企主動降價。
來那度胺自從上市之前叫囂的幾萬塊一瓶的,到現在的幾千塊一瓶,且遇到去年底的多省帶量采購的新改革,來拿被公布的中標價格不斷下垂,對雙鷺藥業來講,這對未來業績是一個很大折扣的影響,所以股價一路看跌。
從300億的市值3年多,跌到150億以下,光復時間遙遙無期。
從這個角度,我思考是這樣的:
對于靠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醫藥企業來講,如果沒有豐富的可控的研發產品和進度作為儲備,現在靠某一個牛逼的單一品種活的很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只有保持豐富的產品,儲備強大的研發能力,才有可能在資本市場聚集人心,比如恒瑞醫藥等。
3.?不屬于能力圈內的事情,只能眼見別人發財。
雙鷺藥業的管理層保守、踏實,非常注意研發風險,這是徐明波軍醫出身有一定關系。
但是這幾年,雙鷺藥業利用自己良好的財務狀況,也線下和線外培育和投資了一大批優質新創企業。從這個角度看,雙鷺有成為醫藥投資公司平臺的潛力。
從某種意義上,雙鷺藥業具有理論上的低估,盡管來拿現在被其他很多公司品種在打壓,但是公司的業績一定會得到很好的提振和奔跑。
無奈我沒有能力來理解這些低估,和他投資的那些東西,所以不屬于能力圈內的事情,我們只能眼見別人發財,不產生一絲嫉妒。
4.個人投資者參透一家醫藥公司很難,投資醫藥指數基金會靠譜的多。
盡管跟蹤研究雙鷺藥業已有幾年光景。但這么長時間下來,我依然深感在醫藥股投資上屬于門外漢,搞不清楚很多游戲規則,只是收集到現存信息的理解和自洽,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我能理解的是,隨著中國進入嚴重的老齡化社會,醫藥行業在未來的幾十年來一定屬于不斷增長的行業,會涌現一批千億,甚至千億美金市值的大藥企;反觀現在的資本市場,我們的空間非常之大。
但是對于我等普通個人投資者來講,理解一家的能力非常欠缺,建議就 投資醫藥的指數基金會比較容易和靠譜的多 。
以上思考,純屬個人投資記錄。如果你想安慰我或者指點我,請在評論區留言告訴我。
本文首發于作者在雪球的同名專欄。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