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9 11:09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盧夢勻 | [新三板]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半個月內瑞達期貨、南華期貨兩家期貨公司A股IPO成功過會,對期貨行業來說意義重大,一方面填補了資本市場上期貨公司的缺失,另一方面也對其他期貨公司起到了激勵作用。
目前新三板市場掛牌的期貨公司共有16家,從業績上看差異較為明顯。即使是永安期貨這樣的龍頭企業,仍然面臨經紀業務收入長期低迷、規模和利潤停滯不前的問題。業內人士認為,能從同質化競爭中突圍、業務規范、創新領先者有望接力沖刺IPO。
傳統業務盈利難 新業務尚處磨合期
據統計,16家新三板期貨公司中,有6家2018年實現了營收與凈利潤的雙增長。其中業績最好的是永安期貨,2018年實現營收159.15億元,同比增長64.33%,歸屬掛牌公司股東凈利潤為8.89億元,同比增長0.15%。
營收超過百億元的公司還有上海中期。上海中期是上述16家公司中首家突破百億營收大關的期貨公司,早在2017年就實現了100.45億元的營收。
彼時永安期貨與海航期貨的營收都接近百億元,但到了2018年,永安期貨成功突破百億元,海航期貨僅實現4.27億元營收,大跌95.61%。此外,海航期貨、金元期貨、大越期貨、福能期貨去年的營收與凈利潤均發生了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多數新三板期貨公司的營收規模都比較大,12家公司去年的營收超過了3億元,凈利潤規模卻相對較小。例如,實現了118.22億元營收的上海中期,2018年歸屬掛牌公司股東凈利潤為8489.01萬元,同比下滑8.96%。
在營收與凈利潤雙增長的6家公司中,長江期貨、廣州期貨、永安期貨的凈利潤增長率都不超過1%。從這3家公司的財報看,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都出現了下滑,而風險管理業務收入比重進一步上升,雖為營收帶來了一定貢獻,但對公司盈利貢獻較小。例如,長江期貨負責開展風險管理業務的子公司長江產業金融,去年實現了2.14億元營收,但凈利潤僅535.49萬元,同時子公司還帶來了業務成本的大幅增加。
由此可見,在期貨公司手續費及傭金收入不斷下滑的情況下,新業務如風險管理尚處于增收不增利的階段,同時還會給期貨公司造成居高不下的業務成本,從而進一步影響期貨公司的盈利能力。
一主多翼業務模式正構建
與不少新三板期貨公司相似,IPO過會的南華期貨營收主要來源仍然為期貨經紀業務形成的手續費收入、客戶期貨保證金存款及自有存款形成的利息凈收入等。同時,南華期貨也出現了手續費收入大幅下降的情況。
由此可見,目前期貨公司傳統的期貨經紀業務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以去年凈利潤增幅高達123.24%的渤海期貨為例,公司在年報中表示,去年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實現了大幅增長,由此帶動了凈利潤的增長。
然而,經紀業務收入取決于交易規模及傭金費率。交易規模受市場行情波動影響較大,而傭金費率隨市場競爭的加劇,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故期貨經紀業務面臨盈利能力下降風險。
因此,光靠傳統經紀業務單打獨斗顯然不夠,期貨公司不約而同地開始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南華期貨、瑞達期貨分別在招股說明書中表示,募資將用于開展創新業務、補充風險管理服務子公司的資本金。港股上市公司弘業期貨將兩成募資用于增資弘業資本,進一步發展大宗商品交易及風險管理業務。
從新三板期貨公司的數據來看,雖然手續費費率持續下降,但是多數公司還是保持著收入規模的穩定增長,說明這些公司在經紀業務的基礎上構建了其他創新業務。因此,通過上市融資補充資金,可以讓期貨公司有更多資本支持創新業務、優化業務體系。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