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0 09:42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作者:未知 | [銀行]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交通銀行70年間的改革發展,就是一部中國金融業發展史的縮影——歷經挫折,但永不止步。從交通銀行歷年改革中,我們可以管窺金融業變革的艱辛與重任,也可以史為鑒,少走彎路。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回望我國金融變遷的歷史,復雜而曲折。但有一條主線非常清晰,那就是由“管資金”向“調市場”轉變,服務國民經濟。
在此過程中,有一個機構樣本不能不審視,那就是新中國第一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第一家引入外資商業銀行為戰略投資者的大型商業銀行、第一家在海外公開發行上市的國有商業銀行——交通銀行。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交通銀行70年間的改革發展,就是一部中國金融業發展史的縮影——歷經挫折,但永不止步。從交通銀行歷年改革中,我們可以管窺金融業變革的艱辛與重任,也可以史為鑒,少走彎路。
閃耀啟明星
誕生于上海這個近代中國商業文明最發達的城市,交通銀行注定要在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提起上海,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外灘。外灘對上海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這里有上海近代都市中最早的道路、最早的碼頭、最早的外僑建筑。更重要的是,外灘是我國近代商業社會“契約精神”的發祥地。
1987年4月1日,在緊鄰上海外灘、素有“銀行街”之稱的江西中路上,原上海金城銀行大樓恢復了它建造之初的金融功能,而試圖重新演繹“東方華爾街”傳奇的這家金融機構,就是從清末就已開辦的交通銀行。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沉寂許久的交通銀行,以中國第一家全國性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形象重回金融市場,像閃耀的啟明星,昭示著我國即將到來的金融業大發展的光明未來。
誠然,雖身處上海,但并不歸上海管轄的央企定位;雖屬于大型國有銀行,但體量無法與四大行相提并論……這樣的獨特身份讓交通銀行成了我國銀行業改革的試驗田。唯有發展才是硬道理。
交通銀行行長任德奇表示,交通銀行正展現出良好的價值創造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交通銀行將繼續服務好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項目,支持“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和中資企業“走出去”。全面對接符合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具有廣闊業務空間的綠色金融、健康養老等領域需求。力促“兩化”與“一行”深度融合,著力鑄就銀行業“財富管理”的標桿。
先行先試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改革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主要體現為金融業市場化、國際化、多元化進一步推進。即實現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銀行、保險、證券業領域出現廣泛合作,金融市場的參與主體不斷豐富。
上述金融業的變革決定著著商業銀行的生存環境、業務發展。同時,在變革過程中,國有商業銀行肩負著“維護金融穩定”“激活金融效率”等重要職能,其混改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謹慎穩步推進。
其中,2015年是格外值得關注的一年。這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穩增長調結構的緊要之年。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之后,實施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為新一輪國企改革主線。
這一年,銀行業向民營企業敞開大門。這一年,交通銀行發布公告稱,收到中國人民銀行通知,該行深化改革方案獲國務院批準同意。交通銀行在這一輪金融國企改革主線上,扮演著先行先試者的角色。
交通銀行獲得國務院批準的深化改革方案主要內容是:完善中國特色的大型商業銀行治理機制,堅持國有控股地位,優化股權結構,探索引入民營資本,積極發揮戰略投資者作用,探索高管層和員工持股制度;深化用人、薪酬和考核機制改革,落實風險責任制,強化企業內部監督,推進事業部制等內部配套改革。
在五家國有商業銀行中,交通銀行體量適中,股權結構相對分散,前十大股東中,既有財政部、社保理事會這樣的國有法人股東,也有匯豐銀行這樣的境外法人股東。同時,國有資本持股比例相對較少,非國有資本參與空間較大,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此之前,交通銀行承擔了改革先行者角色,其與匯豐銀行超過15年的戰略合作在業界傳為佳話。
追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席卷而來,中國銀行業更加注意防范風險,改制上市是國有大行的上上之選。而交通銀行成為改制上市“第一行”。當時有銀行界人士分析,我國金融改革探路者基本都是在上海、深圳試點之后再復制到全國。深圳除了招行、平安之外并沒有國有大行總部。同時,雖然交通銀行的總部在上海,但屬于中央企業,不歸上海國資委管。正是這些特點使得交通銀行非常適合作為我國銀行業改革的排頭兵、試驗田。
2003年8月,交通銀行向國務院上報《深化股份制改革整體方案》,確定了“財務重組-引資-上市”三步曲,成為后來其他國有銀行改革的模板。2004年8月,匯豐銀行宣布以“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名義與交通銀行簽署入股協議。匯豐銀行持有77.75億股交行股份,占該行增資擴股后19.9%股權,共計人民幣144.61億元,折合17.47億美元,匯豐成為繼財政部之后交行第二大股東。交行也成為首家引入外資戰略投資者的國有大行。
2005年6月23日,交通銀行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交易,成為國際資本市場中的一員。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不僅是交行在經歷一次由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轉變為國際公眾持股銀行的脫胎換骨的變革,更為日后其他幾家內地商業銀行海外募股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同時更在國際投資者面前展示了中國政府推進銀行業改革的信心和決心。
此后,交通銀行又成為“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大型國有銀行”。
深改再出發
進入2019年,國企改革進入業務深度融合、觸及監管體制改革的深水區。深化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是制度設計。作為最早探索高管和員工持股制度的國有大行,交通銀行在這方面先行一步。
交通銀行負責人介紹,2019年交行“深化改革”將繼續重點推進三項改革工作:職業經理人制度改革、科技提升和風險授信管理體制改革。其中的重中之重是職業經理人制度改革,有兩個重點內容,一是按照市場化機制考核三個前臺部門業務總監;二是參照中央企業負責人任期激勵制度,2018年交行對經營二級機構的約70位主要負責人實施了首期激勵方案,每人給予2萬股,其中20%由個人出資,80%由公司從二級市場購買,鎖定期4年。
業內人士認為,商業銀行要真正實現深化改革,關鍵是激發管理層和員工的積極性,股權激勵就是一個恰當的手段。但很多銀行的持股計劃是讓員工拿自己的錢購入公司股票,員工實際上是被動持股。這種機制不是真正的股權激勵。而真正的股權激勵是與業績掛鉤。把銀行利潤的一部分量化成股權給員工當作激勵。
“交行的股權激勵是銀行出資80%,管理層自己出資20%,購入自家股票,這種安排很好地體現了‘激勵’作用,把銀行的利益和個人利益捆綁在一起,提高管理層工作積極性。”上海某城商行行長說。
實際上,2018年年中,交通銀行就完成了一系列重要部門職位調整,目前主要將業務分成三大板塊:公司金融業務、個人金融業務、同業與市場業務。公司金融業務主要向企業、政府機關、金融機構客戶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例如存貸款、供應鏈金融、現金管理、國際結算與貿易融資、投資銀行及各類中間業務等;個人金融業務向個人客戶提供包括存貸款、財富管理、銀行卡、私人銀行及中間業務等;同業與市場業務主要是貨幣市場交易、交易賬戶業務、銀行賬戶投資、貴金屬業務等。相應的,在公司金融業務、個人金融業務、同業與市場業務三大板塊設立業務總監,董事會人事薪酬委員會按市場化原則考核三個業務板塊總監。
這次機構調整后,交通銀行2018年度實現近三年來最好業績:資產總額達人民幣9.53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45%;全年實現凈利潤736.30億元,同比增長4.85%,增幅創近三年新高。
自4月彭純辭職赴任中投董事長,交通銀行董事長一職空缺至今。毋庸諱言,交通銀行的人事結構調整還在繼續。但相伴而來的,是交通銀行的“深改”將持續推進。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