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7 10:37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作者:張莉 | [券商]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當前,券商資管產品中的大集合產品仍在整改,而小集合產品則由于無法超越銀行理財產品的優勢,產品和業務發展陷入了進退兩難境地。
近期,多家券商收到監管罰單,主要集中在券商的資管業務上。業內人士分析,這與不少機構前兩年“冒進式”放大資管業務規模、忽視資產端和負債端不匹配造成風險失控有關。
近期,華林證券、國融證券等多家券商收到監管罰單,主要集中在券商的資管業務上。業內人士分析,這與不少機構前兩年“冒進式”放大資管業務規模、忽視資產端和負債端不匹配造成風險失控有關。
業內人士分析,當前,券商資管產品中的大集合產品仍在整改,而小集合產品則由于無法超越銀行理財產品的優勢,產品和業務發展陷入了進退兩難境地。目前,券商資管業務尚處于梳理階段,對新產品的開發仍持謹慎態度。
資管繼續為“冒進”買單
近段時間,不少券商機構在資管業務上頻頻爆出風控漏洞而收到監管部門的罰單。5月19日,黑龍江證監局向華林證券開出警示函,指向其資管業務中ABS產品出現盡調不到位、存續期管理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及時等問題。
此外,財富證券、開源證券的資管產品也因存在投資決策制度缺陷、信息披露不及時、資產授權與資管計劃期限不匹配等問題,受到監管部門的處罰;國融證券被監管要求限制業務活動,包括限制債券自營業務6個月、暫停資產管理產品備案一年。
從通報的情況看,不少券商尤其是中小機構的資管業務不同程度出現了踩雷、風險失控等問題。業內人士分析,這與部分機構近幾年盲目增大資管規模、忽視風險管理等因素有關。以國融證券為例,2018年國融證券凈利潤雖然同比下降81%左右,但其資管業務實現營收6000多萬,同比增長約97%。
一家中型券商資管部負責人表示,從受到處罰的券商來看,多數是在這兩三年內突然增大資管業務,“資管業務增長階段,對公司的營收貢獻加大,業績拉升作用明顯。很多資管部門為了完成考核指標,就對受托資產的風控管理、投資決策等方面放松了要求,前幾年上了規模,這幾年可能就在‘買單’的過程之中。”
需強化主動管理能力
資管新規實施以后,在去通道的壓力下,券商資管業務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多數券商資管部門仍然處于清理過去類通道、高風險產品的階段,新產品的設計和新商業模式的突圍,仍是一大難題。
以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為例,由于監管要求,券商大集合產品整改和清理目前尚未完成,多數券商資管在新產品的開發上只能將資源放在小集合產品上,部分券商參照了銀行理財的商業模式來設計新產品。
“這種類銀行理財的小集合產品看上去有業績比較基準,且保證了續發,對銀行客戶有一定吸引力,但最終收益還需要看兌付情況。”有資管人士透露,盡管這些集合理財產品有一定的特點,但受市場整體環境的影響,產品凈值不斷跳水,難以實現比較高的收益預期。
業內分析認為,目前券商資管還需要擺脫傳統“通道”或“產品零售”等思維,通過強化權益和債券優勢、做大主動規模來提升業績。目前來看,頭部券商的轉型更加迅速。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前20大券商主動管理月均資管規模占券商月均總規模的35.18%,其中,中信證券(600030)、國君資管、廣發資管和華泰資管主動管理月均規模超過2000億元,中信證券一季度主動管理月均規模高達5130.64億元。
“對于券商資管而言,強化主動管理能力的關鍵還是人才團隊的搭建,證券公司需要將優勢資源配置到優秀的管理人身上。越快降低對通道產品的依賴,就能越快轉入主動管理競爭的行列。”華南某券商資管負責人表示,在新發產品方面,券商資管部門需要強化產品設計開發能力和投資決策的風控,目前仍會保持相對謹慎態度。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