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3 09:18 |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wǎng) | 作者:余喆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國內外機構投資者投資占比的提升,將有效改善目前A股市場散戶比例較高的結構,提升市場有效性。
上周,兩則新聞引起業(yè)內對于A股定價權的爭議。一是央行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3月末,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A股市值1.68萬億元,距離同期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僅差2621億元。二是摩根資產管理有望成為擁有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51%股權的絕對控股股東,或將成為中國公募基金業(yè)首家被外資絕對控股的基金公司。
筆者認為,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穩(wěn)步對外開放,外資在A股市場上的影響力的確與日俱增,但不必過度擔憂A股定價權旁落。相反,國內外機構投資者投資占比的提升,將有效改善目前A股市場散戶比例較高的結構,提升市場有效性。
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外資機構的構成日趨多元,既有以瑞銀、大摩為代表的知名資管機構,也有大學基金會、養(yǎng)老金投資機構,而在通過滬港通投資的北上資金中,也不乏采用多空策略的對沖基金。不同的投資機構、資金來源、風險偏好,使外資機構的投資策略也存在差異,很難實現(xiàn)共進退,把控A股定價權。
另一方面,內資機構的實力也在壯大。盡管近來公募基金的A股投資市值占比較歷史高點有較大幅度的滑落,但社保、險資、私募等其他機構的占比持續(xù)上升。而且隨著養(yǎng)老金第三支柱建設的逐步推進,養(yǎng)老金將成為A股市場上不容忽視的力量,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從這些因素來看,無需擔心所謂的定價權問題。
而從公募基金業(yè)來看,外資控股基金公司更多是起到“鯰魚”的作用,不會出現(xiàn)中國臺灣地區(qū)那樣外資基金公司占主導的局面。從基金業(yè)歷史來看,外方占主導地位的基金公司大多遭遇水土不服,少數(shù)脫穎而出的公司都較好地實現(xiàn)了中外方股東的平衡。
從這個角度看,大可不必對外資控股基金公司的到來驚呼“狼來了”。相反,倒可對這類新生事物抱有幾分期待。一直以來,國內基金公司存在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股東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利益的問題。而外資大多以長線眼光布局中國資管市場,外資控股基金公司將驗證這一戰(zhàn)略的價值。例如,在前幾年的分級基金、貨幣基金熱中,一些外方股東話語權較強的合資公司就采取了旁觀的態(tài)度。事實證明,盡管熱門基金一度給參與的基金公司帶來規(guī)模的快速增長,但當熱潮退去,監(jiān)管重新規(guī)范,旁觀者避免了規(guī)模的大起大落。
《電鰻快報》
熱門
信息產業(yè)部備案/許可證編號: 京ICP備17002173號-2 電鰻快報2013-2020 www.13010184.cn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