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6 08:03 | 來源:華夏時報 | 作者:未知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但根據青投集團旗下上市公司金瑞礦業(6.940,?-0.55,-7.34%)(600714.SH)4月24日回復上交所的公告,青投集團目前問題已相當嚴重,具體表現為“債務償付壓力不斷加大,存在部分債務無法按期償付的情況。多家債權人已對青投集團的資產及持有所屬公司的股權采取凍結等訴前財產保全措施”。
令投資者“猝不及防”的是,在A股年報進入收官階段,多家上市公司的業績緊急“變臉”。4月18日晚間,西部礦業(6.100, -0.20, -3.17%)(601168.SH)發布公告稱,2018年業績從預盈超1億元變為預虧超20億元;4月19日晚間,大幅下調業績預期的公告接連發布,康旗股份(8.000,-0.19, -2.32%)(300061.SZ)原本預計凈利潤3億元,修正為巨虧7.88億元;中天能源(4.320, -0.38, -8.09%)(600856.SH)從之前預計盈利3000萬元,變成預虧8.35億元;星星科技(3.820, -0.28, -6.83%)(300256.SZ)原本預虧8.46億元,變成預虧17億元;等等。
4月24日,西部礦業發布年報,2018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87.12億元,同比增長1.85%;凈利潤-20.63億元,同比下降535.82%。
“猝不及防”在于,中小投資者們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投資的西部礦業沒有在年初玩大額商譽減值,卻在年報“前夕”玩了把大額投資減值。
“無法理解”的是,被實施25億元減值的投資標的,在西部礦業2018年半年報中被標注凈資產百億,時至全年報披露時仍被標注為凈資產約百億。
對這樣的標的實施全額減值是否合理?西部礦業的相關信披是否及時、充分?
信披疏漏還是故意隱瞞?
西部礦業主要從事銅、鉛、鋅、鐵等基本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的采選、冶煉、貿易等業務,分礦山、冶煉、貿易和金融四大板塊經營。
2018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4億元,同比下降5%,但同期的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7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1%。其中的營收下滑、利潤大增的邏輯主要在于,西部礦業在2018年將會東大梁合并財報,而后者貢獻利潤較大。
然而,這次新增合并報表項帶來的利潤大增并沒有持續。2019年1月30日,西部礦業發布2018年業績預減公告。
在公告中,該公司預計,2018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將減少1.6億元,同比減少61%左右,扣非后的2018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將減少1.82億元,同比減少61%左右。
對于業績預減的主要原因,西部礦業稱,是由于公司聯營企業經營虧損較大,使得按權益法核算確認的投資損失增加,對公司業績造成較大的影響。
西部礦業的兩大主要聯營企業,一個是西鋼集團,另一個是青投集團。
其中,青投集團即前述被西部礦業在4月18日實施25億投資減值的主角,全稱為青海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4月18日,西部礦業發布業績預告更正公告,稱經財務部門再次測算,預計2018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出現虧損,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63億元,扣費后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0.36億元。
對于“變臉”原因,該公司解釋稱,公司根據青投集團存在的減值跡象,在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協助下對該股權投資的可回收金額進行了評估,經評估,公司對青投集團股權價值的可回收金額為零,因此確認對青投集團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損失25.22億元。
那么問題來了。西部礦業何時發現青投集團存在減值跡象的?
在西部礦業公布減值一事的同日,上交所緊急下發問詢函,要求該公司披露減值一事的詳細情況,截至發稿西部礦業尚未回復。
不過,《華夏時報》記者在梳理西部礦業4月24日公布的2018年報時發現,在第130頁的標注項下有著早在2018年12月31日就發現青投集團存在減值的跡象。
“于2018年12月31日,本集團管理層判斷對青投集團的長期股權投資出現減值跡象,存在減值風險。本集團根據《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的相關規定,在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協助下對該長期股權投資可收回金額進行評估,就賬面價值大于可收回金額的部分計提資產減值損失。”西部礦業在年報中稱。
既然在2018年底就發現了青投集團的減值跡象,西部礦業管理層為何沒有第一時間對外披露,甚至在2019年1月30日的業績預減公告中也沒有披露?
單從前期沒有披露發現減值跡象、后期直接公布減值數額這一點上看,西部礦業的信披可能存在嚴重疏漏。股吧上還有觀點認為,或許還存在刻意隱瞞的可能。
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西部礦業與青投集團的實控人均是青海國資委。
可回收金額為零合理嗎?
對青投集團的股權投資實施歸零處理,讓中小投資者十分困惑。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西部礦業4月18日公告披露后,股吧上不斷有投資者問類似的話:青投集團凈資產還有百億呢,西部礦業和第三方評估機構是如何作出對青投集團股權價值的可回收金額為零的結論的?
青投集團凈資產百億的說法,最早來自西部礦業2018年半年報。
本報記者梳理確認,西部礦業在2018年半年報中在“參股公司情況”項目下對青投集團的凈資產標注為108.8067億元。
甚至,在宣布對青投集團的股權投資實施全額減值的一周后(4月24日),西部礦業發布2018年年報,其在年報的“參股公司情況”項目下仍然對青投集團的凈資產標注為92.0643億元。即相比半年報時,青投集團的凈資產并未發生重大變化。
那么,全額減值是如何作出來的?這確實令外界好奇。
上交所也在4月18日的問詢函中提出質疑,要求西部礦業回答是否在進行財務“大洗澡”。
“公司及評估機構確認青投集團股權價值的可回收金額為0的依據、合理性及具體測算過程,是否存在一次性計提以進行財務大洗澡的行為,該會計處理是否足夠審慎。”上交所稱。
截至發稿,西部礦業尚未回復問詢函。但《華夏時報》記者梳理4月24日披露的年報發現,該公司在年報第130頁的標注項下,有著這樣對于實施全額減值的會計手法的描述內容:
“該次評估的估值分析對象為本集團長期股權投資所涉及的青海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全部資產及負債。估值基礎日為2018年12月31日,采用資產基礎法估算資產組整體轉讓方式下的公允價值扣除相應處置費用后的凈額作為資產組的公允價值凈額。本集團及第三方評估機構通過對獲取的青投集團資料的查閱以及按照有關規定的分析和計算方法進行測算后得出評估結論,即本集團對青投集團的長期股權投資于2018年12月31日的可收回金額低于零元, 無可收回金額。因此本集團對青投集團的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金額全額計提減值損失。”
該會計操作手法是否合理?或許需要結合青投集團的目前狀況,以及其與西部礦業最初的投資交易情況來看。
青投集團怎么了?
2013年,同屬青海省國資委控制的西部礦業和青投集團之間發生了一筆增資認繳交易。具體細節為,西部礦業以其所持下屬子公司百河鋁業100%股權、西海煤電100%股權、西部碳素100%股權、分公司唐湖電力的整體資產等,合計作價29.66億元作為對價,認繳青投集團的新增注冊資本。
該交易完成后,西部礦業持有青投集團攤薄后總股本的35.89%,成為第二大股東。而根據西部礦業2018年年報,截至2018年底,其仍然持有青投集團20.36%的股權。
從利潤口徑看,青投集團當年承接的并非是西部礦業的優質資產。比如,其中的百河鋁業在2012年虧損了1529萬元,西海煤電2012年虧損3627萬元,西部碳素同年盈利113萬元,唐湖電力虧損2.1億元。
承接了大量虧損企業,無疑會對經營現金流產生壓力。
近期,青投集團的經營困境逐漸暴露。最初是2019年初發生了兩筆債務違約事件,雖然該公司后來將違約解釋為“技術性違約”,但外界其實一直對其經營狀況有所擔心。
值得一提的是,《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在青投集團發生債務違約幾日后,有一位投資者曾在互動平臺上提醒西部礦業披露有關青投集團的風險。
“2019年2月27日,近期青投集團發生技術性債務違約,看來經營問題已經很嚴重了。請提供以下信息:第一,西部礦業累計投資青投集團多少錢?第二,目前已經計入投資虧損多少錢,賬上該筆投資記錄還剩多少?第三,據說青投集團馬上要成為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企業,在資產重組過程中,預計西部礦業還要虧多少?”該投資者稱。
但互動平臺顯示,西部礦業董秘對此僅回復:“投資收益金額請您詳見公司每年年報的財務報表,基于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原則,其他未經披露的數據公司在此不做透露。”
《華夏時報》記者查詢青投集團發債平臺上海清算所數據,發現青投集團在2017年第三季后就未再披露過業績報告。
但根據青投集團旗下上市公司金瑞礦業(6.940, -0.55,-7.34%)(600714.SH)4月24日回復上交所的公告,青投集團目前問題已相當嚴重,具體表現為“債務償付壓力不斷加大,存在部分債務無法按期償付的情況。多家債權人已對青投集團的資產及持有所屬公司的股權采取凍結等訴前財產保全措施”。
不過,雖然發生了危機,但根據金瑞礦業的說法,青投集團目前“正多方尋求支持,積極協調各債權人,竭力化解當前債務危機”。
那么一個擺在西部礦業面前的問題是,如果青投集團后期經營好轉,西部礦業該如何處理計提約25億全額減值一事?
《華夏時報》記者就上述諸多問題聯系西部礦業董秘辦和證券事務部,截至發稿均未獲得回復。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