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1 09:55 | 來源:未知 | 作者:劉陳希婷 | [保險]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巨虧近16億,長城人壽“轉型期”陣痛凸顯。
巨虧近16億,長城人壽“轉型期”陣痛凸顯。根據償付能力報告,長城人壽2018年除一季度實現凈利潤0.39億元外,其余三個季度皆處于虧損狀態。其中,二、三、四季度分別虧損2.97億元、2.17億元、10.96億元,全年累計虧損15.71億元,位居非上市壽險公司虧損榜第二。
對于虧損原因,長城人壽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18年公司凈利潤虧損,主要是受公司上市權益類資產收益未達到預期和受信用風險事件影響。其中,公司個別固定收益類資產公允價值大幅下降并計提減值損失。受以上因素疊加影響,盡管我公司2018年營業費用及承保虧損控制良好,但公司凈利潤指標仍表現為虧損。
轉型壓力凸顯
官網顯示,長城人壽是始建于2005年的全國性人壽保險公司,由北京金融街(8.000, 0.00, 0.00%)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中建集團、中冶集團旗下骨干企業等涉及投資、金融、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等國民經濟重要行業的19家股東投資,注冊資本逾55.31億元。
然而,顯赫的國資股東背景,卻并未給長城人壽的穩健、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保障。財務數據顯示,最近三年時間,長城人壽累計虧損逾28億。其中,2016年虧損5.25億;2017虧損7.3億元;2018年虧損15.71億元。累計算來,長城人壽在這三年里共虧去28.26億元。
“考慮到壽險公司負債成本的剛性,近幾年股票市場的大幅下跌可能是導致公司凈利潤虧損加大的原因所在。”某壽險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實際上,除了受公司上市權益類資產收益未達到預期和信用風險事件影響,業務轉型或也是造成此次虧損大幅加劇的原因之一。
據了解,長城人壽的最新五年戰略規劃正在推進中,包括“持續推進戰略轉型,承保端發展高價值類業務,資金類業務視投資機會和現金流需求采取彈性策略”,整體來說,即從業務端與投資端同時發力布局。
但根據中國銀保監會披露的最新保費收入數據顯示,2018年長城人壽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61.89億元,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37.14億元。雖然同比分別增長了21.88%、112.15%,不過轉型所帶來的經營壓力依舊不小。截至去年四季度,長城人壽的凈資產為52.59億元,和上季度的61.46億元相比有所下滑,和2017年同期的68.89億元相比更下降了23.66%。
償付能力持續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滿足資本金需求,長城人壽也在不斷進行增資。
據記者統計,長城人壽成立13來共計增資8次。截至目前,其注冊資本已增至53.32億元。
然而,從償付能力充足率來看,多次增資只是解了燃眉之急。2018年末該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67.43%、172.60%,和上季度末的194.02%、199.41%相比分別下降了26.59個百分點、26.81個百分點。而該公司一二季度末上述兩項指標分別為217.91%和212.12%以及202.04%和196.40%。
對于如何改變業績虧損局面,上述負責人表示,2019年,我公司將繼續堅持戰略發展方向,全面落實“調整、提高、發展”的規劃思路,加強精細化管理,強化風險管控,多措并舉,確保2019年實現扭虧為盈。
具體措施如下:一是持續推進承保業務發展,不斷提升機構產能,發揮規模效應,實現同成本投入下的保費增收,提高投入產出效率。二是加強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的精細化管控,完善費用審核機制,嚴格控制成本投入,強化費用節支,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三是在嚴控投資風險的基礎上,優化資產配置,同時加強投資管理,引入市場化考核機制,提升投資收益。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