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則消息在投行圈不脛而走,今年IPO大檢查已于近日正式啟動,并且連續3年凈利潤合計不到1個億就要撤回IPO申請。
不過,記者從一位券商投行負責人處了解到,這一說法并不準確。
另據報道,自2月23日證監會明確提出“IPO被否決后至少應運行3年才可借殼上市”以來,不足一個月時間,已有26家公司撤回了IPO申請;2018年至今,僅新増7家報會企業,目前已連續三周無新增報會企業。
3年凈利潤不是硬指標
上述券商投行負責人表示,首先對于IPO在審企業來說,凈利潤多少不是單一指標,而是好幾條的綜合要求,簡化為“三年一個億”過于簡單粗暴,并非正確解讀。
其次,現場檢查是每年都會有的例行檢查,是否因檢查就要撤回申請材料,并不存在因果關系。作為證監會對IPO業務的監管手段,現場檢查可以動用交易所、地方證監局的力量,這是檢查的手段,而非檢查的目的。
“一般是證監會先評估企業材料,看企業是否有現場檢查必要,如果決定要現場檢查了,會通知企業,這時候如果企業比較心虛,可以撤回申請材料。”
最后,在現場檢查前,認為自己不合格的企業可以撤材料,這是企業和保薦機構的共同選擇,并非監管的硬性要求。證監會更希望企業和投行能夠正確判斷自己的項目。
記者查閱資料獲悉,截至2018年3月20日,第十七屆發審委共計審核155家上會IPO企業,其中主板有77家,創業板有51家,中小板有27家。過會總數為82家,整體過會率為52.90%。其中,中小板過會企業數18家,過會率66.67%,為各板最高。
而按照連續3年凈利潤合計不超過1億元的所謂紅線標準來看,在155家已審核企業中,低于1億元的為19家,過會5家,過會率為26.32%,遠低于整體過會率。
近3年凈利潤合計高于1億元的上會企業有136家,過會77家,過會率為56.62%,略高于整體過會率。
可見,根據之前數據統計,連續3年凈利潤合計是否過億并不是考量IPO企業能否順利過會的唯一指標。不過,根據數據分析來看,連續3年凈利潤低于1億元的IPO企業過會率確實更低一些。
IPO核查力度趨嚴
2017年下半年,證監會對22家IPO在審企業開展了現場檢查。在現場檢查的準備和實施期間,共有10家企業撤回了IPO申請。
有投行人士對記者分析,2018年,這一數字將會顯著增加。
“今年IPO在審項目核查力度還會進一步趨嚴,嚴監管大背景下,不少業績本身不理想、資質有瑕疵的公司會主動選擇先‘避避風頭’。另一方面,上月證監會的新規也著實讓很多擬上市公司‘捏了一把冷汗’。試錯成本提高了,行動就會變得謹慎起來。”
該人士提到的新規是指:2月23日,證監會在一則監管問答中明確提出,企業IPO被否決后,至少須運行三年才可籌劃重組上市(即“借殼”)。此舉被輿論稱為“最嚴IPO新規”。
據證監會官網發布的信息,截至3月15日,今年已有19家擬IPO公司中止審查,有48家公司終止審查。
2018年上半年,證監會將繼續深入開展IPO企業現場檢查工作。檢查范圍主要包括:信息披露質量抽查抽中的企業;日常審核中發現存在明顯問題或較大風險的企業;反饋意見或告知函等回復材料超期未報的企業。
證監會對于信息披露質量抽查由來已久。根據《關于組織對首發企業信息披露質量進行抽查的通知》要求,證監會對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企業,將在上發審會前對發行人信息披露質量進行抽查。
據證監會官網公告,2017年中國證券業協會分別于2月、4月、7月、12月組織4次首發企業信息披露質量抽查,合計32家企業。
數據顯示,在去年的4次檢查中,7月參與抽簽企業數量最多,為200家。
對于今年IPO現場檢查的抽查率有多大,業內人士表示監管層并沒有透露,這個和監管資源的配備相關。而去年的抽查率估計為10%左右。
作為資本市場的“看門人”,保薦機構是企業發行上市第的一道關口。
3月9日,證監會披露去年被否決IPO項目數量前10位券商。其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國金證券(8.460, -0.01, -0.12%)(8家)、廣發證券(16.460, 0.00, 0.00%)(6家)、申萬宏源(5.010, -0.01, -0.20%)(5家)、招商證券(17.060, -0.05, -0.29%)(5家)、海通證券(11.950, -0.02, -0.17%)(5家)。
此外,超期項目在3家以上的保薦機構分別是:中信證券(18.760, 0.26, 1.41%)(10家)、海通證券(6家)、招商證券(6家)、廣發證券(5家)、國信證券(10.770, -0.06, -0.55%)(5家)、華泰聯合(5家)等14家券商。
對此,證監會表示,下一步將結合審核和日常監管情況,有針對性地加大對保薦機構監管力度,發現問題,堅決處理,嚴格問責。
不會出現撤回IPO申請潮
IPO現場檢查是比較嚴格的,但真正影響面能有多大?多位投行人士并不認為會出現主動撤回IPO申請的高潮,“證監會監管部門不會提出撤回申請材料的要求,這不符合法律”。
至于具體影響面會有多大,某券商投行負責人認為,最多也就幾十家,可能還不到10%。
財通證券(16.170, 0.12, 0.75%)一位公司高管也表示,在內審環節對于企業能否過會更為嚴格,包括保薦團隊對具體項目過會有多大的把握。所以,是否撤回申請材料不是因為IPO現場檢查,而是由項目質量來決定。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