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3 14:43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電鰻號 | [財經]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嚴控新設基金的背后,是對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的深度考量。過去十年間,各級政府投資基金呈現爆發式增長,但部分基金淪為政績工程的"數字游戲"。新規明確要求"非必要不新設",...
《電鰻財經》電鰻號/文
近期多地密集出臺的政府投資基金新規,正在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監管圖景:嚴控新增基金數量,重點提升存量基金質量。這一政策轉向猶如給曾經狂飆突進的政府投資基金踩下"剎車",標志著我國財政資金使用邏輯正經歷從"規模優先"到"效益為王"的深刻變革。
嚴控新設基金的背后,是對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的深度考量。過去十年間,各級政府投資基金呈現爆發式增長,但部分基金淪為政績工程的"數字游戲"。新規明確要求"非必要不新設",體現了財政管理從"鋪攤子"向"種好田"的轉變。
存量基金的提質增效更具現實意義。浙江某產業基金通過引入市場化管理團隊,投資回報率提升40%;深圳天使母基金建立"投早投小"機制,培育出12家獨角獸企業。這些成功案例揭示,政府投資基金的核心價值不在于資金規模,而在于能否構建"政策引導+市場運作"的良性生態。新規強調績效評價與退出機制,正是要打破政府資金"只進不出"的僵局。
這場靜悄悄的變革蘊含著深刻的治理智慧。就像農民從"廣種薄收"轉向"精耕細作",政府投資正在完成從"財政輸血"到"造血賦能"的進化。北京中關村某創投負責人感慨:"現在政府基金更愿意做'陪跑者'而非'指揮家',這種角色轉變反而催生了更多硬科技突破。"
當政府投資基金告別"數量崇拜",中國經濟的創新生態或將迎來質變。這種轉變恰似園林藝術的"修剪哲學",看似限制生長,實則為更健康的枝繁葉茂創造條件。在財政緊平衡成為新常態的今天,把錢花在刀刃上已不僅是經濟命題,更是治理能力的試金石。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