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3 09:44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電鰻號 | [財經]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業內人士指出,滬深港通運行八年來已成跨境投資主渠道,但交易成本高、碎片訂單無法成交等問題始終存在。優化每手交易數恰似為金融血管安裝"微循環調節閥",既能提升市場定...
《電鰻財經》電鰻號/文
據相關媒體報道,香港證監會主席黃天祐近日釋放重要信號,監管機構正著手對滬深港通機制進行全面優化,其中研究調整港股"每手交易股數"成為焦點。這一動向不僅關乎交易規則的數字游戲,更折射出兩地市場融合進入"精耕細作"階段的歷史性轉折。
現行港股市場以"手"為單位的交易機制,不同股票每手從100股到上萬股不等,高單價股票如騰訊一手數萬港元的門檻將中小投資者拒之門外。若降低每手股數,相當于拆解投資"最小顆粒度",此舉既呼應全球市場"零股交易"趨勢,又能激活南向資金流動性。猶如將整塊黃金打碎成金砂,讓更多投資者參與價值分配。
業內人士指出,滬深港通運行八年來已成跨境投資主渠道,但交易成本高、碎片訂單無法成交等問題始終存在。優化每手交易數恰似為金融血管安裝"微循環調節閥",既能提升市場定價效率,又可降低跟蹤誤差——MSCI成份股中那些因高門檻被邊緣化的中小市值公司,或將迎來價值重估機遇。
改革背后暗藏精巧權衡:降低單位交易量可能增加系統清算壓力,但流動性提升又能攤薄沖擊成本。監管層需要像鐘表匠般精密校準,在投資者便利性與市場穩定性間尋找最優解。香港作為"超級聯系人"的獨特價值,正體現在這類制度型開放的細微處。
這場始于交易單位的變革,實則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關鍵落子。當更多內地投資者能夠以"奶茶錢"參與港股交易,當國際資本通過優化后的機制更順暢配置A股,中國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才真正抵達深水區。黃天祐透露的監管思路,或許正在為下一個十年書寫注腳。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