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9 09:43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電鰻號 | [財經]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資本市場應是實體經濟的助力引擎,而非造假者的套利天堂。唯有各方歸位盡責,摒棄僥幸與短視,方能還IPO一片凈土,讓真正有價值、有潛力的企業脫穎而出,開啟資本與實業相...
《電鰻財經》電鰻號/文
IPO 本應是企業邁向新高度的璀璨起點,然而,《電鰻財經》關注到,近期曝光的 11 張 IPO 罰單如一道驚雷,震碎了部分企業妄圖通過不正當手段魚目混珠的幻夢,將其背后“研發注水”的丑惡行徑與“擦線達標”的投機取巧暴露無遺。
這些被罰企業所采用的“研發注水”手法堪稱五花八門,卻又殊途同歸地指向欺詐。其一,虛構研發項目成了部分企業的慣用伎倆。它們炮制出看似高精尖實則子虛烏有的研發課題,編造詳細的項目計劃、人員安排與資金投入預算,卻在實際操作中不見一絲一毫的實質進展。如此一來,研發費用虛增,財務報表被肆意裝扮,企業仿佛在研發的幌子下進行了一場自導自演的虛假繁榮鬧劇,只為在投資者面前營造出技術實力雄厚、創新潛力無限的假象,從而抬高自身估值,妄圖在 IPO 時撈得更多資本紅利。
其二,研發費用資本化亂象叢生。一些企業違背會計準則與研發規律,將本應費用化處理的研發支出強行資本化,提前確認資產,虛增企業資產規模與利潤水平。這使得報表上的研發投入回報率顯得極為“可觀”,仿佛企業研發碩果累累,實則是將未來的成本與風險轉嫁,透支了企業的真實競爭力與發展潛力,只為在 IPO 闖關之際,能以光鮮的數據吸引監管與投資者的目光。
而“擦線達標”則如同這場造假盛宴中的“壓軸戲”,成為眾多突擊造假行為的“重災區”。臨近上市申報節點,部分企業精準測算各項財務與非財務指標,如研發投入占比、營收增長率、專利數量等,確保剛好觸碰到上市門檻下限或略有超出,演繹著一場場精心策劃的“合格邊緣試探”大戲。例如,為達到科創板對研發投入占比的要求,企業在申報前幾個月突擊簽訂虛假研發合同、集中報銷過往研發舊賬,甚至不惜編造專利成果、臨時拼湊研發團隊,只為那看似毫厘之差的達標。這種“擦線式”造假,不僅挑戰了監管底線,更是對整個資本市場誠信基石的公然踐踏,讓真正具備實力、踏實深耕的企業被擠壓生存空間,劣幣驅逐良幣的陰影悄然籠罩。
從這 11 張罰單背后,我們應深刻反思。于企業自身而言,誠信才是立業之本,妄圖走捷徑、玩欺詐,即便一時蒙混過關,也終將在市場監管的利劍與時間考驗下原形畢露,身敗名裂。對中介機構來說,肩負的督導責任重如泰山,絕不能為逐利而喪失職業操守,淪為企業造假的幫兇,應以專業、嚴謹、公正的態度為資本市場守好第一道關卡。監管部門此次亮劍,彰顯了凈化市場環境、維護公平秩序的決心,但監管之路任重道遠,需持續完善制度細則、強化技術偵查手段、提升違法成本,讓每一個心懷叵測的造假者望而卻步。
資本市場應是實體經濟的助力引擎,而非造假者的套利天堂。唯有各方歸位盡責,摒棄僥幸與短視,方能還 IPO 一片凈土,讓真正有價值、有潛力的企業脫穎而出,開啟資本與實業相互成就的良性循環,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