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4 09:31 | 來源:華夏時報 | 作者:俠名 | [金融]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對于今年一季度業績預計下降的主要原因,新華保險解釋稱,在去年同期凈利潤高基數的情況下,本期受資本市場低迷的影響,投資收益減少,導致本期凈利潤同比變動較大。該公...
4月22日晚間,新華保險(35.470, 1.02, 2.96%)披露業績預減公告,經初步核算,公司預計2022年一季度凈利潤為12.61億元-18.92億元,與2021年同期的63.05億元相比,同比下降70%-80%;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營性損益的凈利潤與2021年同期相比,預計減少44.18億元-50.49億元,同比下降70%-80%。
對于今年一季度業績預計下降的主要原因,新華保險解釋稱,在去年同期凈利潤高基數的情況下,本期受資本市場低迷的影響,投資收益減少,導致本期凈利潤同比變動較大。該公司經營正常,于一季度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為648.90億元,同比增長2.4%。
資本市場波動致險企利潤承壓
從去年一季度情況看,新華保險抓住資本市場機會,實現較好投資收益,帶動凈利潤大幅增長36%,歸母凈利潤達到63.05億元,并創下去年四個季度中的單季最高利潤額。
但今年以來,受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等因素的影響,A股市場遭遇“倒春寒”,指數和個股均大幅回調。
此前新華保險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楊征在2021年業績發布會上談到今年一季度投資壓力時曾坦言,今年的資本市場形勢非常復雜,投資面臨非常大的壓力。但他也表示,對今年的狀況有一定的思想準備,所以在投資上也積極應對,進行了一定的大類資產調整。
“盡管開年就遇上非常嚴峻的市場形勢,但對未來仍比較樂觀。一方面,中國整體經濟形勢在全球范圍內相對較好,另一方面,開年就遇上這樣的市場問題,比到年底再遇到問題要更好一些,可以給機構更多時間做一些調整和投資運作。目前,保險資金的現金流量不錯,資產規模仍然在增長,我們還有力量來進行更多投資布局,更好的加入到中國的經濟建設中來。” 楊征說道。
不過,凈利潤承壓的或許不僅僅是新華保險,此前多家券商研報預測,由于今年一季度權益市場表現不佳,以及2021年一季度多家上市險企大量兌現浮盈帶來的高基數,預計2022年一季度上市險企凈利潤總體承壓。
中金公司(38.470, -0.13, -0.34%)表示,由于2022年一季度資本市場波動幅度較大,預計保險行業內多數上市公司受投資端拖累,一季度凈利潤將出現一定幅度下降,行業整體凈利潤同比下降15.5%。其中中國人壽(26.500, 0.62, 2.40%)2022年一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18.9%、中國太保(22.220, 0.26, 1.18%)同比下降8.6%、新華保險同比下降25.3%,部分去年同期集中兌現浮盈的公司由于投資端基數較高將面臨更大壓力。
招商證券(14.260, 0.01, 0.07%)非銀團隊則指出,由于2021年一季度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及時兌現了一定的權益資產浮盈,導致當期利潤增速較高,墊高了基數,在2022年一季度權益市場下跌以及利率低位背景下,投資收益率同比將下滑明顯。但中國平安(46.460, 0.24, 0.52%)凈利潤2022年一季度有望在低基數下實現增長,主要由于2021年一季度平安對華夏幸福(3.110, -0.03, -0.96%)計提了資產減值。
盡管一季度投資壓力顯著,但展望2022年全年,險企普遍表示,將考慮加倉權益類投資。銀保監會數據顯示,保險資金投資債券、股票、股權三者的占比保持在近60%。截至2021年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23.2萬億元,其中投資債券9.1萬億元,投資股票2.5萬億元,投資股票型基金0.7萬億元。總體來看,權益類投資占比并不高。
在中國人壽2021年業績發布會上,中國人壽總裁助理、首席投資官張滌表示,權益投資長期向好趨勢未改變,長期配置價值也沒有變化,一方面從政策層面看,呵護宏觀經濟的政策會逐步落實,另一方面從估值角度看,經過前期調整,權益市場的配置價值慢慢顯現,已經達到了左側加倉的條件。
中國人保(4.510, 0.08, 1.81%)副總裁、董事會秘書李祝用也表示,權益市場短期處于筑底階段,但從中長期看,已經具備戰略配置價值。金融委會議釋放了積極信號,扭轉市場的悲觀預期,市場信心正在逐步恢復。人保將在估值相對低位主動提升權益配置比例,積極開展再平衡操作。在權益品種方面,積極把握受益于穩增長政策、傳統行業估值回歸帶來的階段性機會,重點把握消費升級、科技創新、健康養老、綠色低碳等新興戰略性行業機會。
中國太保總裁傅帆則認為,市場的調整帶來更多的是風險釋放以及長期投資價值顯現。在權益投資方面,中國太保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還有一定提升空間。
保費增速低迷但未來趨勢向好
除了投資端面臨較大壓力,新華保險的保費增速也有所放緩,去年一季度,新華保險實現保費收入633.92億元,同比增長8.83%。而今年一季度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為648.90億元,同比增長2.4%。
當然,增速低迷是整個壽險業面臨的共同問題。北京聯合大學金融系教師楊澤云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壽險業增速持續低迷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來自新冠疫情的影響。新冠疫情影響了保險銷售人員與客戶的當面溝通,極大地影響了復雜性保險產品的銷售。同時,疫情降低了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各地不斷散發甚至大面積爆發的疫情,還持續降低了居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從而影響了居民對于保險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去年10月頒布并于今年1月1日實施的《關于進一步規范保險機構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限制了線上銷售理財型保險產品的銷售。
此外,人口結構的變化也影響了壽險的增長。根據統計年鑒數據,我國15-64歲年齡人口在2013年達到最高的10.1億后,逐年下降,到2020年下降為9.687億人。更重要的是,15-64歲年齡人口的占比由2010年的74.5%降為2020年的68.6%,而65歲以上人口的占比由2010年的8.9%上升為2020年的13.5%。
同時,楊澤云也指出,一季度受國際政治局勢的變動以及部分地區新冠爆發的影響,股市持續下降,高凈值客戶的避險類投資意愿會上升,更加偏向于銀行定存類投資,因此,銀保渠道的投資理財類保險產品可能會是未來一段時間壽險的增長點。
從未來發展趨勢來看,行業也普遍預期向好。國泰君安(15.230, 0.02, 0.13%)研報認為,2022 年壽險行業仍處基于客戶需求轉型的陣痛期,看好壽險行業長期滿足客戶健康保障、財富管理和養老傳承等需求的發展前景;財險行業預計短期推出更為嚴苛的市場化改革的可能性較低,維持行業“增持”。當前上市險企積極洞悉客戶需求,更為注重為客戶提供滿足自身保障、理財和儲蓄需求的“保險+服務”,將有利于走出瓶頸并進入下一輪快速發展期。
值得一提的是,監管部門也不斷呼吁長期機構投資者增加持股比例,根據銀保監會最新披露數據,保險公司配置股票和證券基金的比例距離監管上限還有較大空間。
招商證券研報指出,2022年以來中央及各部委持續釋放積極維穩信號,各級別政府落實因城施策,供需兩端政策優化調整力度均有所加大,有助于推動房地產行業和經濟健康發展,這會對近期已顯著上漲的地產、銀行板塊構成利好,地產、銀行板塊股價有望有所表現。而上市險企由于在地產和銀行板塊的配置金額較大,也有望獲得不錯收益。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