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1 23:08 | 來源:電鰻快報 | 作者:俠名 | [快評]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4月11日晚,海蘭信(300065)披露了2021年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為9.0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61%,創公司上市以來新高;實現歸母凈利潤4891.02萬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
4月11日晚,海蘭信(300065)披露了2021年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為9.0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61%,創公司上市以來新高;實現歸母凈利潤4891.02萬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4.38%,剔除可轉換債券利息計提的影響后則歸母凈利潤達9004萬元,同比增長約57.61%。
海蘭信董秘向記者表示,報告期內公司經營持續向好,但賬面計提財務成本“侵蝕”了海蘭信的利潤表現。去年12月,公司開始支付可轉債第一年利息,共計292萬元,然而財務記賬的利息費用根據IRR作為折現率進行計算,折現率考慮了發行費用和同等級信用債的利率,因此2021年財報賬面計提可轉債利息4113.08萬元。
同時,海蘭信董秘還指出,2022年海底數據中心或將為公司貢獻新的業績增量。
2021年12月,海蘭信海底數據中心項目商用取得里程碑節點,全國首例海底數據中心項目項目正式簽約落戶三亞。當日,海蘭信與首批客戶中國電信、北京光環新網、上海商湯科技進行了簽約。據悉,海蘭信一直在保持與多類型和多地區客戶的積極溝通,位于深圳、廈門、青島、天津的海底數據中心項目相關業務也在積極開展中。
資料顯示,海底數據中心一般布局在一二線城市近海海底,單艙PUE值達到1.076,顯著低于同行。同時,由于減少了建筑、空調等費用,海底數據中心在成本上要比陸上節省29%甚至更高,是沿海城市低能耗處理“熱數據”的不二之選。
此外,海蘭信此前指出,海底數據中心對海洋的使用不是排他性的,布放的海域既可以包容海洋牧場、漁業網箱等生態類項目,又可以與海上風電、海上石油平臺等工業類項目互相服務,海底數據中心的這種特性是陸海統籌、生態用海、集約用海的總結實踐探索。
也正因如此,海底數據中心項目備受政府方面的重視,先后被納入《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重大項目、山東省十四五數字強省建設規劃。公司表示,未來將基于三亞海棠灣示范項目落地,不斷推動海底數據中心有序建設,向廣東、福建、浙江、山東等沿海省份向北而長,逐步建立起以海底數據中心為核心的綜合性海洋新技術產業園。
在首批合作項目簽約后,今年海蘭信海底數據中心項目更進一步,突破了海外市場。3月,新加坡ATLAS(全球最大的下一代計算基礎設施即服務提供商)向海蘭云采購海底數據中心一個數據倉的服務器服務,服務期為5年,服務費共計人民幣2945萬元。這表明,海蘭信海底數據中心業務的海外客戶商業模式已經得到成功實踐,未來有望向更多的國家和地區開拓。
據了解,三亞海洋研究院目前主要開展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構建“南海立體觀測網”,二是牽頭建設“南海海洋大數據中心”。海蘭信憑借20多年海洋科技技術的豐富積累,先后參與到上述兩個項目當中。公司表示,近幾年與三亞海洋研究院合作不斷深化,未來將繼續共同推動海洋信息產業的發展,為國民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服務。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