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5 09:17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朱文彬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廣東因海而興、因海而富。數據顯示,2020年,廣東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72萬億元,連續26年居全國首位,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約五分之一。...
12月14日,廣東省政府辦公廳發布《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是指導“十四五”時期廣東海洋經濟發展的專項規劃。
廣東因海而興、因海而富。數據顯示,2020年,廣東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72萬億元,連續26年居全國首位,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約五分之一。
《規劃》提出,到2025年,廣東海洋生產總值繼續保持全國首位,建成海洋高端產業集聚、海洋科技創新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合作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四類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10個,打造五個千億級以上的海洋產業集群。
展望2035年,廣東省將全面建成海洋強省,海洋經濟綜合實力躋身全球前列,建成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成為代表我國參與全球海洋經濟競爭的核心區、國際海洋科技創新集聚區,建成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海洋經濟合作引領區、海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先行區。
上述五個千億級以上海洋產業集群,涉及海上風電、海洋油氣化工、海洋工程裝備、海洋旅游以及現代海洋漁業等。
《規劃》提出,推動海上風電項目開發與海洋牧場、海上制氫、觀光旅游、海洋綜合試驗場等相結合,力爭到2025年底累計建成投產裝機容量達到1800萬千瓦,推動海上風電產業集群發展,加快建設陽江、粵東海上風電產業基地,力爭到2025年全省風電整機制造年產能達到900臺(套)等。
“以廣州、深圳、中山為核心,以明陽智能、中廣核等企業為龍頭,打造海上風電科技創新研發基地。”《規劃》表示。
根據《規劃》,廣東將增強高端海工裝備研發、設計和建造能力,加快向中高端海工產品和項目總承包轉型,加快形成產值超千億元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構筑雙區驅動、雙城聯動和多點支撐格局,爭創一批現代海洋城市,打造海洋經濟發展引擎。”《規劃》提出,依托深港、廣佛、珠澳極點和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以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為載體,共同建設高端現代海洋產業基地。推動廣州打造世界海洋創新之都,支持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以廣州港、深圳港引領大灣區東西兩岸港口物流資源整合,攜手港澳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海港樞紐,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群。
在金融方面,《規劃》提出,利用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自貿區發展海上風電金融產品,培育和創新海上風電設備融資租賃及保險、基金等海上風電金融業務。
“加快發展藍色金融產業。”《規劃》表示,鼓勵有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海洋金融事業部,推動設立國際海洋開發銀行。積極爭取以深圳前海為中心創建“中國藍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對接深交所和上交所南方中心等資本交易平臺,支持涉海企業在境內外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發行債務融資,引導吸引各類資本加大對涉海企業股權投資。探索開發期權期貨、排污權交易等海洋相關金融產品,鼓勵發展海洋經濟類證券指數等產品。
《規劃》提出,廣東將深入開展海洋碳匯研究,鼓勵開展藍碳標準體系、海洋碳匯核算系統的理論方法和碳匯計量相關技術方法及標準研究,試點研究生態漁業的固碳機制和增匯模式,把藍碳作為支持沿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帶動海洋生態修復、生態旅游、生態養殖、藍碳技術服務和藍碳交易等海洋經濟新業態發展等。此外,廣東將在廣州、深圳、珠海、江門、惠州和湛江等開展海洋碳中和試點和示范應用。探索海洋碳匯交易,推動形成粵港澳大灣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