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9 09:03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湯翠玲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由于各方利益訴求并不一致,外界預期COP26會議或難就應對氣候變化達成全面共識,但將為各國未來進一步行動奠定基礎。會議之前,中國發布了氣候變化相關行動方案,...
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危機,時隔5年之后,近200個國家代表將再聚首交出新的答卷。10月3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26)將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這是《巴黎協定》進入實施階段以來的首次氣候大會。
由于各方利益訴求并不一致,外界預期COP26會議或難就應對氣候變化達成全面共識,但將為各國未來進一步行動奠定基礎。會議之前,中國發布了氣候變化相關行動方案,為全球減排貢獻中國力量。
中國不斷加大節能減排力度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取得積極成效。此次大會召開之前,中國又發布了一系列政策和行動計劃。
國務院近日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下稱《方案》)對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做了總體部署,中國的碳達峰行動將完成碳排放強度全球最大降幅。
《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為實現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順利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葉民表示,中國將繼續深入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全力做好新形勢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并愿與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巴黎協定》全面、平衡、有效實施,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
根據國務院新聞辦27日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數據,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18.8%,超額完成“十三五”的約束性目標,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中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15.9%,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大新增光伏市場,是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成為全球“增綠”的主力軍。
北京燃氣研究院副院長白俊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是一個逐漸遞進的過程,碳中和目標的承諾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非常重要的一個砝碼。預計未來中國還將按照《巴黎協定》相關機制的要求,逐步提高減排承諾并加大減排力度。”
各方利益訴求現分歧
COP26或難達成全面共識
按照《巴黎協定》要求,各締約方需要公布各自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國家自主貢獻行動計劃(NDC),每5年向UNFCCC提交一次,今年COP26恰是每5年更新一次NDC的時候。
目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已就“氣候變化是全人類共同應對的挑戰”基本達成共識,但氣候變化帶來的責任分配等問題仍使此次會議前景難以樂觀。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訴求存在分歧,減排責任和資金提供是重要分歧點所在。白俊認為,發達國家碳排放處于下降通道,且有技術和資金優勢,但他們的行動與應對氣候變化目標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另外他們承諾給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資金支持也未完全兌現。
部分發展中國家則存在經濟增長和發展的迫切需求,如何在確保減排的同時兼顧好經濟增長需求仍是一個難題。據外媒報道,印度在COP26會議召開前夕拒絕響應設立凈零碳排放目標的呼吁,并表示更重要的是制定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避免全球氣溫危險上升的方案。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呼吁,期待COP26會議之后發達國家能為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幫助他們進行更多的清潔能源投資。
碳市場機制也是此次會議關注焦點。《巴黎協定》第六條涉及全球碳市場機制和合作,旨在幫助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一個具有凝聚力的多邊碳定價機制,提升全球碳市場透明度。由于其涉及面過于復雜和富有爭議,具體細則始終未敲定。
“發展中國家希望能夠通過碳市場獲得更多資金支持,發達國家則希望通過碳市場達到更多減排目標。此次會議能否就碳市場機制達成全面共識有不確定性,但也許能夠為未來的進一步行動奠定基礎。”白俊告訴記者。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