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7 16:47 | 來源:天津日報 | 作者:張鋼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在群眾娛樂需求持續增長以及網絡和影像音頻技術不斷迭代的環境下,中國虛擬偶像產業逐漸進入發展高峰期。
近來,一批演藝明星因違法違規、失德失范被整治,在此背景下,此前一直不溫不火的“虛擬偶像”行業開始受到重視。具有諸多優勢的虛擬偶像會代替真人明星嗎?
潮流日漸興起
2002年,好萊塢科幻片《西蒙妮》上映,首次把“虛擬偶像”推至觀眾面前。該片講述一位天才程序設計師設計出了一款高度逼真的三維動畫程序,并利用這個程序創造出一位令所有人喜愛的“完美女星”,但由于“她”不存在于現實世界,虛擬背后的危機隨即爆發。十年后,這個科幻故事在現實中得以實現。2012年,一家國外科技公司通過繪畫、動畫、CG技術等,利用語音合成引擎為基礎制作的全世界第一款虛擬偶像,引進中國后取名“洛天依”。這個略顯呆萌、情感豐富的少女形象立刻受到網友喜愛,2016年登上湖南衛視春晚,與楊鈺瑩合唱《花兒納吉》;2018年發行單曲《英雄出征》;今年登上央視春晚,與月亮姐姐、王源共同演唱《聽我說》。
“洛天依”的成功推出令人眼界大開,娛樂業與科技業的各大公司加緊合作研發,開始將更多的“虛擬偶像”引入綜藝欄目,2017年,騰訊制作的選秀節目《明日之子》出現了虛擬偶像“荷茲”;央視的選秀節目《華彩少年》中也曾出現過虛擬偶像“翎_Ling”。目前,虛擬偶像的身影已經遍布多個平臺。截至今年6月,入駐一家平臺的虛擬偶像主播達32412個,同比去年增長了40%。
漸成年輕消費者新選擇
日前,艾媒咨詢發布的《2021中國虛擬偶像行業發展及網民調查研究報告》顯示,在群眾娛樂需求持續增長以及網絡和影像音頻技術不斷迭代的環境下,中國虛擬偶像產業逐漸進入發展高峰期。數據顯示,去年中國虛擬偶像核心產業規模為34.6億元,同比增長70.3%,預計今年將達62.2億元;隨著商業價值被不斷發掘,越來越多產業與虛擬偶像聯系在一起,虛擬偶像帶動產業規模去年為645.6億元,預計今年將達1074.9億元。虛擬偶像的商業價值正在被不斷發掘,商業應用領域更加廣泛。
調查顯示,63.6%的追星網友支持和關注虛擬偶像的相關動態;53.2%的網民表示喜歡虛擬偶像是出于其形象設計,50.5%的網民表示是因為性格、定位等人物設定而喜歡虛擬偶像。隨著“二次元”領域的主要受眾群體“90后”“00后”逐漸擁有了自主消費能力,年輕用戶開始主導消費市場,虛擬偶像作為深受年輕用戶喜愛的元素,已經成為品牌營銷的新選擇。
優缺點并存
享有永恒的青春;不會發生丑聞緋聞;可以夜以繼日地工作……與真人明星充滿的不確定性相比,虛擬偶像具有諸多優勢,其效率高、風險小等特點備受生產商青睞。但虛擬偶像并不能人為修正成“完美偶像”,只要由人操控或有人設,就會有出現問題的可能。目前,大多數虛擬偶像存在制作粗糙,技術瓶頸等問題。“翎_Ling”在完成首次口紅帶貨推廣后,被用戶吐槽“不真實”,用戶認為,“虛擬偶像”帶貨化妝品和護膚品欠妥,無法真實表達產品的使用體驗。此外,由于虛擬偶像也是由人工操控,依然存在虛假帶貨問題。
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方面是“有人操作必然會犯人的錯誤”,另一方面則是“虛擬偶像”若想完美造價不菲。當年“荷茲”出現在《明日之子》欄目時,制片人介紹,為了現實“荷茲”的現場互動和演出,負責這一項目的團隊多達140人,成本是一個普通選手出場費的幾十倍。
機器人不可能取代人類,虛擬偶像也不可能取代真人明星,但它們的出現卻有更為深層的意義。鑒于目前明星“翻車”現象嚴重,很多商家開始重視與虛擬偶像的合作。它們會讓市場更為豐富,網友的選擇也更加多元,這也給真人明星帶來警示:如果不提高演技,不遵紀守法,不僅會被優秀的同行取代,甚至會敗給那些具有高科技優勢的虛擬偶像。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