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3 15:57 | 來源:中華網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對于手機一族,人臉特效的工具應該玩過不少。比如曾經火極一時的“嗎咿呀嘿”,比如將影視劇中的明星臉替換成自己的,亦或是將靜態人臉照片變成動態短視頻。...
對于手機一族,人臉特效的工具應該玩過不少。比如曾經火極一時的“嗎咿呀嘿”,比如將影視劇中的明星臉替換成自己的,亦或是將靜態人臉照片變成動態短視頻。
然而這些應用在爆火的同時,都不免引發質疑的聲音:在人臉識別應用越來越普及的當下,使用換臉應用有安全隱患嗎?今天就對此來談一談為防范假臉攻擊而發展出的技術——活體檢測。
什么是活體檢測?
簡單來說,就是算法判斷鏡頭捕捉到的人臉,究竟是真實人臉,還是偽造的人臉攻擊。
借助其他媒介呈現的人臉都可以定義為虛假的人臉,包括打印的紙質照片、電子產品的顯示屏幕(照片&視頻)、硅膠面具、立體3D人像等。無論是換臉還是照片活化,在人臉識別應用面前都是典型的偽造人臉攻擊。
活體檢測技術能夠抵御各種假臉的攻擊,為人臉識別保駕護航。在人臉識別的完整鏈路中,通常需要先確認目標為真實人臉,之后才會進入識別環節。
隨著人臉識別的應用愈發廣泛,技術安全性也愈發受到重視,尤其是無人值守的應用場景下,活體檢測幾乎是不可或缺的剛需功能。
如果缺乏活體檢測功能,或者活體檢測相對初級,人臉識別設備就可能被打印出的人臉照片或者照片活化視頻攻破。
【主流檢測方案及原理】
目前主流的活體檢測方案分為靜默式和配合式兩種。
靜默式活體檢測無需用戶進行額外動作,而是直接基于算法甄別紙張照片、屏幕成像、人臉面具等偽造人臉攻擊。與配合式相比,靜默式用戶體驗更好,速度更快,可在無感的情況下直接進行活體檢測。
配合式活體檢測則需要用戶根據提示做出相應的動作,通過眨眼、張嘴、搖頭、點頭等配合式組合動作,使用人臉關鍵點及人臉追蹤技術,通過連續的圖片,計算變化距離與不變距離的比值,進行上一幀圖像與下一幀圖像的對比,從而驗證用戶是否為真實活體本人操作。
實際使用中,可根據具體場景選擇方案。如閘機、門禁、驗票等對檢測速度要求更高的場景,一般推薦選用靜默式活體。
配合式活體檢測技術出現較早,使用也較為普遍,但黑產從業者仍然處心積慮尋找攻破方式。開頭提及的照片活化技術就是典型手段。
2019年深圳曾出現過居民身份信息被冒用的案件:不法分子使用AI換臉技術,繞開多個社交服務平臺或系統的人臉認證機制,為違法犯罪團伙提供虛假注冊、刷臉支付等黑產服務。
警方破案后,發現嫌疑人主要是通過“人臉照片活化”軟件,利用人臉關鍵點定位技術,在非法獲取公民照片后生成眨眨眼、張張嘴、點點頭等動態視頻,以欺騙人臉核驗的活體檢測。
黑產猖獗,這也對活體檢測算法提出更高要求。無論是配合式還是靜默式,都可以配合RGB單目活體、IR雙目紅外活體、3D Depth三種技術路線使用,從而進一步提升防范能力。
目前國內已有算法平臺開放了人臉識別活體檢測技術。譬如虹軟視覺開放平臺免費開放的ArcFace人臉識別SDK,同時支持RGB和IR紅外活體檢測。該算法不僅能實現高魯棒性的判斷,可供開發者滿足各類場景需求,而且還支持完全免費、離線使用。
虹軟開放平臺最新發布的ArcFace 4.0版本在算法性能上進一步增強,對于人臉檢測、人臉識別、活體檢測、人證核驗等算法模型都進行了升級,提升了大面積遮擋及復雜光線下人臉檢測能力,以及復雜光線場景下識別精度,同時新增多項人臉屬性分析能力和圖像質量檢測功能,在開發和使用體驗方面都上升了一個臺階。
尤其在活體檢測方面,ArcFace 4.0更新了RGB/IR活體模型,新增了在大面積遮擋下的可見光(RGB)、近紅外(IR)活體檢測能力。哪怕面對大面積遮擋下的人臉,算法也能通過分析采集摩爾紋、成像畸形、反射率等人像破綻來識別活體,或者基于紅外圖像天然濾除特定波段光線的特征,來抵御基于屏幕成像的假臉攻擊。同時,在成本與性能上達到了較好的平衡。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