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6 11:04 | 來源:消費日報網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近日,在北京、上海、成都、重慶、深圳五個城市中心地段的戶外大屏上了微博熱搜。
近日,在北京、上海、成都、重慶、深圳五個城市中心地段的戶外大屏上了微博熱搜。屏幕上赫然出現五個大字“還有可能嗎?”,在這個充斥著營銷噱頭的互聯網時代,這塊沒有logo也沒有二維碼只有白底黑字的戶外大屏純凈的讓人“摸不著頭腦”。
通過搜索筆者發現,這并不是廣告營銷。這個簡單的問句“還有可能嗎?”正是當代青年藝術家李佳锜展出的觀念藝術作品。原來觀念藝術要傳達的訊息不一定要有具體的物質形式,文字、語言都會成為最基本的創作媒材。其主要目的不在創造審美對象,而是讓觀者與藝術家一起進入一次審美行動。而李佳锜正是希望通過“還有可能嗎?”這個簡單的問句將人與作品產生關聯。目前來看,她的目的達到了。
是時候問問自己還有可能嗎?
“還有可能嗎?”不同的人看到會有不同的答案。李佳锜做的正是提醒我們,是時候問問自己,還有可能嗎?
過去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卷全球,有人倒在了這看不見硝煙戰場,也有人變得患得患失。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每個人都受到了許多沖擊。后疫情時代下,關于“可能”的思考尤為珍貴。一直以來忙于工作瑣事而被忽視的親情,還有可能重新歸位嗎;因為種種原因錯失的愛情,還有可能破鏡重圓嗎;因為誤會而漸行漸遠的朋友,還有可能再度把酒言歡嗎;曾經親密無間的伙伴因為隔閡分道揚鑣,還能重塑信任嗎.....關于親情、愛情、友情,甚至是學業、工作、社會關系、夢想都需要我們找一個機會停下來,去自我審視并完成新一輪的認知更新。
有夢想就有可能
疫情何時過去,我們還有可能回歸正常生活嗎?近段時間以來,全國已經連續多天沒有新增本土病例,正值春暖花開親朋好友相聚的大好時光,疫情又給了我們當頭棒喝。云南瑞麗接二連三的本地確診病例在提醒我們疫情并未結束,稍有疏忽病毒就會趁虛而入。何時能摘掉口罩回歸正常生活是每個人都迫切想知道的答案。盡管依然深受疫情困擾,但我們也欣喜的看到,我國新冠疫苗接種有序推進,全國已經有一億多人接種了新冠疫苗。依然有醫護人員、社區志愿者、還有身處各行各業的疫情防控“守門人”,是這些人的努力讓我們早日回歸正常生活成為可能。
盡管疫情對各行各業都帶來巨大沖擊,但我們也看到新的機遇在不斷涌現。比如疫情之下的電商網購、在線文娛等“宅經濟”迅速崛起,在線教育、云辦公、遠程醫療等領域都呈現爆發性增長。疫情影響了出國留學,“在地留學”正在成為替代選擇。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有夢想的創業者開始改變方向,試圖尋求跨界發展,共同在挑戰中努力前行。
正如微博上有人留言”今天看到這個廣告語突然的扎心了,正處在彷徨中的我,有可能實現我的心愿嗎?“ 有網友回復“有夢想就有可能”。 其實每一個問題都能找到一個共性的答案:人生有無盡的可能,只要一直在路上,夢想能到達的遠方,總有一天腳步也會到達。
歲月靜好在于總有人替你負重前行。正如李佳锜提出的問題“還有可能嗎?”同樣裹挾著希冀與希望。普通人與藝術家的區別在于,藝術家具備不斷捕捉具有價值觀和時代精神符號的視野,并且可以創作出直指人心的作品。所以李佳锜用這看似簡單的一句問話完成了人與作品,人與自我認知之間的有效鏈接。“還有可能嗎?”提醒我們,需要與自己和解,并將這種和解轉化成足以繼續前行的正能量。
最后,筆者看著不遠處的“還有可能嗎?”也想反問一句,讓這個世界再回歸到人性的最初、最真、最純粹,不以利益作為尋找答案的出發點還有可能嗎?因為有人一直在替這個世界思考,并且已經付諸行動。所以還有可能。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