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9 15:59 | 來源:消費日報網 | 作者:俠名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根據中國統計局的統計數據,2019年中國國內GDP為990865億元,即14.343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1%,全球占比約為16.34%,世界GDP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也是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
根據中國統計局的統計數據,2019年中國國內GDP為990865億元,即14.343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1%,全球占比約為16.34%,世界GDP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也是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增長背后有產業變遷和升級在推動。2019年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7.1%;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39.0%;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3.9%。在三次產業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具有不同屬性和特點。其中,工業具有技術的正外部性和貿易性,使得它相對農業而言有勞動密集型以及高附加值的特點;工業相對服務業而言更具貿易性和邊際成本遞減的特性,使得它相對服務業而言更有規模效應和全球化的屬性。此外,工業為農業生產提供機械裝備,為農產品深加工提供技術設備,同時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工業為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剩余產業勞動力以及服務對象,如金融和保險等。因此,工業的發展對于一國經濟增長起到核心和中樞的作用。具體到中國而言,促進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工業的轉型升級,即實現中國工業從當前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加工制造向依靠科技創新的高端裝備制造業、精密儀器、新型信息產業、新材料與新能源等高附加值的制造業轉型,對于跨入發達經濟體就顯得尤為關鍵了。
因此,黃昊表示:“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發展數量和質量都至關重要。”
黃昊是北京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現香港見知咨詢公司總負責人。2013他進入中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讀書期間獲得北大多項獎學金,如廖凱原獎學金等。“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是他的人生格言,學到的東西就應該要輸出,讓更多的人去看到,讓更多的學者去討論,然后在不斷地爭論中尋求經濟現象的規律,從而達到經世濟民的目的。
2017年,黃昊參與撰寫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產業結構轉型與經濟增長》在中國計劃出版社出版,即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直屬的國家級出版機構,該書被選為“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該書是劉偉教授所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理論與實際研究(15ZDA0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該書對產業結構轉型、非市場化因素以及研發與創新三個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在經濟轉軌背景下,我國應有什么樣的結構轉型的范式?結構轉型的過程中需要什么樣的體制保障?如何圍繞未來轉型的兩大著力點——研發和融資——不斷發力,推動轉型?這些問題的分析對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2018年,黃昊參與撰寫了《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實踐40年》一書,該書由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該出版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主管的國家一級出版社,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指定的“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推薦申報單位”。該書討論到了中國奇跡般的經濟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城鄉、區域不平衡發展,以及收入差距大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去解決,而這些問題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2015年12月16日至2015年12月19日,黃昊受邀請參加了第一屆新結構經濟學會議,并在該會議上進行發言。該會議由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和林毅夫教授出席會議并先后致辭。
2016年7月9日至2016年7月10日,黃昊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第十六屆青年經濟學者論壇”,該論壇鼓勵學者用現代經濟學的理論、方法分析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的中國現實經濟問題,特別是發展與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的問題。黃昊在會議上報告了論文“經濟增長與結構轉型的特征事實、理論機制與啟示”,就以下幾點與行業專家進行了討論:經濟增長與結構轉型并不是簡單的單向因果關系,而是一種共生關系;在不同的產業結構下,經濟增長速度也截然不同;經濟增長與結構轉型的根本動力來自生產效率的改善,分配制度和貿易政策等對經濟增長與結構轉型也有巨大的作用。
在北京舉辦的“第十六屆青年經濟學者論壇”
關于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黃昊表示:自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也深深影響世界經濟格局。然而,中國仍然面臨諸多問題,例如貧富分化、產能過剩、環境污染、資源稀缺、人口老年化以及后工業化時期如何提高城鎮化等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便成為了今后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這些重任就落在了中國經濟學領域的人才肩上。黃昊,作為中國青年經濟學家之一,有著多年對于中國宏觀經濟和產業經濟研究的經驗,其研究推進了該經濟領域的學術進步,也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新的思想和理念。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