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號2018年海外業務拓展形勢日趨嚴峻。中國鐵路通信信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通號”,03969.HK)近日發布公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中國通號海外新簽合同總額為3.7億元。中國通號人士對《中國經營報》透露,該完成額不到全年目標任務一成。
中國通號宣傳部亦對《中國經營報》記者確認了上述嚴峻形勢。中國通號官方回應稱,受海外項目運作周期長,項目招標延期、取消等不確定因素影響,2018年上半年,中國通號海外項目新簽合同額未達預期。
“走出去”持續遇阻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中國通號全資子公司通號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通號國際”)是中國通號海外業務的主力軍,中國通號逾九成以上的海外訂單由通號國際貢獻。而2018年,通號國際海外新簽合同額目標值為35億元。
通號國際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透露,按照慣例,中國通號海外簽約額目標一般是在通號國際的基礎上增加20%,也就是40億元左右。按此計算,2018年上半年,中國通號海外簽約額不到全年目標的10%。
而按照通號國際的統計口徑,其海外任務完成情況更加嚴峻。《中國經營報》記者多方求證,截至2018年6月,通號國際新簽訂工程合同額1.1億元,新簽訂貿易合同額357萬元,上半年新簽合同總額僅為1.14億元。也就是說,上半年通號國際只完成了全年任務的3.26%。
中國通號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當前中國通號海外業務拓展十分艱難。“鑒于公司儲備訂單同樣緊缺,無論是中國通號還是通號國際,2018年海外新簽合同恐無法完成任務。”他說。
與中國通號員工的悲觀情緒相比,中國通號官方對完成全年任務仍有信心。中國通號宣傳部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2018年下半年,中國通號將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海外拓展力度,密切跟蹤塞爾維亞、哈薩克斯坦等國項目,力爭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同時就轉變經營模式,推動中國裝備、技術和標準走出去,中國通號還稱,將通過完善海外經營布局,加快推行屬地化經營模式,加強與央企協作,形成合力;推進核心技術和產品國際認證。
暴露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中國通號公布了上半年其海外新簽合同總額,但2018年上半年,中國通號在港交所并未公布一筆海外新簽合同。《中國經營報》記者就3.7億元海外新簽合同具體項目組成函詢中國通號宣傳部,其回應稱,“這些海外新簽合同屬于中國通號日常業務,根據港交所規則可不披露。
不過,中國通號在回應中給出了上半年海外新簽合同的大致組成,一是對外承包,包括哈薩克斯坦無人駕駛試車線、香港SIL-E線系統供貨、坦桑尼亞車載系統供貨項目共計3.2億元;二是產品出口,包括對法國、澳大利亞、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亞、新加坡、贊比亞和納米比亞軌道交通裝備及材料出口,共計5000萬元。
2018年初,中國通號召開2017年海外業務總結會,按照中國通號官方總結看,2017年通號國際計劃新簽合同額為26億元,實際完成26億元。營業收入考核指標為9.1億元,實際完成7.11億元,完成全年新簽訂單任務,但是沒有完成預算指標。
中國通號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透露,2018年初通號國際上報給中國通號的年度任務預算為海外新簽合同額30億元,營業收入7.2億元,利潤總額3450萬元。但中國通號認為2018年通號國際海外業務完成情況良好,遂再一次提高了通號國際的任務目標,將海外新簽合同額、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提高至35億元、8.3億元和3500萬元。
多位通號國際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目前公司合同儲備嚴重不足,幾乎看不到潛在客戶,35億元的海外簽約額沒有考慮實際情況。上半年3.7億元的新簽合同,充分暴露中國通號在海外拓展上存在的問題。
此外,從產品本身看,通號產品在海外認證準入上常年缺位,重視技術,但市場開拓人員嚴重不足。
據中國通號公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累計簽訂外部合同總額為323.1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同期增長4.9%。其中鐵路領域簽訂合同126.5億元,同比增長60.3%;城市軌道交通領域簽訂合同60.6億元,同比增長19.1%;海外業務領域簽訂合同3.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4倍;智慧城市領域簽訂合同8.0億元;工程總承包和其他業務領域簽訂合同124.3億元,同比下降30.1%。
中國通號系國資委直屬的中央企業之一,成立于1953年,長期歸口原鐵道部。2000年與鐵道部脫鉤,2003年歸屬國資委管理,2015年8月中國通號在香港上市,現有20家一級子公司,員工1.5萬人。
中國通號是軌道交通通信信號領域技術、產品和服務供應商,是全球最大的軌道交通控制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擁有軌道交通控制系統設計研發、設備制造及工程服務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也是中國高鐵“走出去”的重要成員企業。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