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善產業鏈布局,提升綜合實力”的收購剛完成,公司董監高就集體宣布減持。盡管為收購標的設置了股份期權激勵,但公司高管還是套現股票落袋為安,自稱“前景光明”的航新科技,究竟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被寄予厚望的海外收購,為何連董監高也不愿守候?
“自家人”用腳投票
4月25日,航新科技宣布,斥資4344.42萬歐元收購總部位于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航空維修商Magnetic MRO AS(下稱“MMRO”)100%股份的方案順利完成過戶。公司在公告中稱,此次收購有利于完善產業鏈布局,快速推進國際化發展,同時發揮協同效應,提升綜合實力。
看上去明顯有利于公司發展的消息,卻遭到公司董監高的“用腳投票”。
4月26日晚間,航新科技公告稱,公司董事、總經理胡琨,監事會主席王野,監事劉愛群,及董事會秘書陳茜茜、財務總監龍朝暉計劃自公告披露之日起15個交易日后的六個月內合計減持不超過公司股份44.38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18%
航新科技顯然對MMRO前景寄予厚望,5月23日,公司拿出一份MMRO的股份期權激勵方案,以MMRO公司股份期權對MMRO三名核心管理人員進行股份期權激勵,并設定了長達5年的業績考核標準。
可就在當日,陳茜茜在二級市場減持了公司股份3.38萬股,套現金額約為83萬元。另外,公司公布收購預案股票自3月23日復牌后,包括陳茜茜在內,已有多名高管減持了部分股票。例如,董事長卜范利4月9日減持了3600股。
運營狀況或藏隱憂
集體用腳投票,顯然無法表明“自家人”對上市公司、收購標的的由衷看好。本報曾于2018年4月4日以《估值虛高+客戶不穩航新科技海外并購隱憂重重》為題,對該項海外收購的風險予以報道。而翻閱公司4月26日披露的2018年一季報,其主營業務是否真正好轉也存在不確定性。
財報顯示,航新科技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597.94萬元,同比下降4.5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97.13萬元,同比增長7.45%;扣非后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27.23萬元,同比增長高達268.88%。
看似經營好轉,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據查,公司將此前放在營業外收入項下的政府補助等款項,放在了其他收益科目,導致結算營業利潤時,多出來363.55萬元,使得營業利潤由負轉正。如果按照上年會計操作,公司2018年一季度的營業利潤依然虧損。
航新科技2017年年報的處理也有著類似“小聰明”。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公司研發投入金額分別為4136.87萬元、4151.5萬元及4243.02萬元,占營收比例分別為10.03%、9.78%及8.96%,總體較為穩定。可在研發費用資本化上,公司2016年、2017年的金額分別為1587.34萬元、1202.01萬元,遠超2015年的132.56萬元。僅此操作就能為公司當期財報貢獻數額不低的利潤指標。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