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一度“去電影化”的華誼兄弟(9.220, 0.02, 0.22%),在資本市場的紅利吃透后,越來越像一家“投資+房產”公司,但要更好的做投資和品牌授權,華誼兄弟反過來可能還要補上“電影”這一刻。
馮小剛導演新作《芳華》進入宣傳期,但從作品品相上來看,雖然看點頗多,但能否挽回曾經商業電影“大哥”的王座,仍存相當多的不確定性。
作為華誼兄弟“千金買馬骨”,《芳華》的出品方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卻承擔了相當大的票房壓力——馮小剛導演創辦的這家公司,被華誼兄弟以10.5億元收購70%股權,收購將現金一次性付清,這或許也是《我是潘金蓮》上映時馮導和萬達懟起來的原因之一。
近日,華誼兄弟也發布了半年報,關鍵點:營收降、凈利增。數據顯示,公司2017年1-6月實現營業收入14.66億元,同比下降0.15%;傳媒行業平均營業收入增長率為17.2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30億元,同比增長42.12%。
我們認為,相對比凈利潤的增加,營收的下降則顯得有一些突兀,或許是因為和華誼兄弟去電影化后的大電影項目減少有直接關聯吧。
增速放緩,“一哥”尚能飯否?
在半年報中,華誼兄弟繼續強調其是目前國內將影視娛樂、品牌授權及實景娛樂和互聯網娛樂三大業務板塊及產業投資實現有效整合的娛樂傳媒企業;但從財報中來看,被華誼兄弟報以厚望的實景娛樂并沒有承擔起營收的重任,而影視娛樂版塊則面臨著來自行業的新老勢力的沖擊。
在過去的三年多時間里,中國電影(17.970, 0.08, 0.45%)的票房總盤子和單片的總票房不斷的被刷新,雖然中國電影市場的前進模式還存在爭議,但資本的青睞和票房的業績對于電影公司而言是利好消息——但作為曾經的電影公司的“一哥”,華誼兄弟近年來在資本市場的動作卻多數都是圍繞游戲、實景娛樂等進行,我們統計了過去3年的半年報的財務數據,可以看出華誼兄弟事實上已經進入到瓶頸期。
押注實景娛樂能否成功?
從財報數據來看,中報營收最高的是2016年,利潤最高的反而是2015年,回顧原因,大概是因為華誼兄弟當時還有《西游降魔》《老炮兒》等撐門面,而且對于掌趣等游戲公司的輾轉挪移,使得財報看起來還是很漂亮的。
半年報中,提到的影視作品,多數都是參與投資或發行,從牌面上來看,華誼兄弟和諸如北京文化(17.500, -0.15, -0.85%)等公司的差異化并不明顯,只是北京文化等公司以保底進場,而華誼兄弟是以資源保持存在感。
——影視娛樂方面,華誼兄弟上半年參與投資發行了《摔跤吧!爸爸》《西游伏妖篇》《少年巴比倫》《瘋岳撬佳人》《美好的意外》等影片; 3月,華誼兄弟和工夫影業發布了五部作品。
——網絡內容方面,上半年,華誼兄弟參與投資并發行了《花間提壺方大廚》《決對爭鋒》《胭脂債》等。網絡綜藝參與了《約吧大明星》第二季、《姐姐好餓》第二季、《年味有FUN》等作品。
《摔跤吧!爸爸》票房和口碑確實不錯,但華誼兄弟僅僅是發行方之一,其他作品在市場上的表現連及格都談不上,至于網綜在收入層面還難以形成大規模的營收,而在網劇領域,頭部系列中并沒有華誼兄弟的身影。
華誼兄弟丟掉“電影一哥”的說法并不是新鮮話題,但曾經去制作化的強資本運營,目前來看,也使得華誼兄弟丟掉了對于“內容”的把控——而把主導權交給了諸如馮小剛導演的東陽美拉等。
而從電影投資來看,產業資本扎堆也是一種現象,這雖然使得風險被分攤,但利潤同樣也被分攤,而馮小剛作為商業票之王的地位,今年來也被寧浩、徐崢、周星馳、吳京等挑戰,而都使得華誼兄弟在“電影”主業的營收放緩。
押注實景娛樂但缺強IP
華誼兄弟的年報中,實景娛樂成為重點,品牌授權與實景娛樂板塊大幅增長超7成。
據了解,目前華誼兄弟已經在全國多地布局了包括電影小鎮、電影世界、電影城和文化城4種產品形態的多個項目。長沙、西昌、鄭州等地項目上半年進入在建;6月28日,華誼兄弟(南京)電影小鎮項目也正式開工。據悉,華誼兄弟電影世界(蘇州)業已確定將于年內開業,華誼兄弟方面表示,該項目是中國首個依靠自有IP打造的本土電影主題公園項目。
但實景娛樂能否成為華誼兄弟的下一個發動機還是有疑問的?
雖然王中磊對外表態,華誼的模式是以品牌授權為主,拿地蓋房子是合作方來做。“我們還是輕資產,靠知識產權掙錢。比如電影公社我有35%的股權,不是全部現金投入,而是現金加知識產權入股。”
但對于華誼兄弟而言,最大的問題也是出自了IP上,華誼兄弟的那些電影IP并不是具有市場號召力的強IP。
即使不和迪士尼等海外主題樂園做對比,和國內的方特、長隆樂園相比,華誼兄弟的實景娛樂更多的是和全國遍地開花的“仿古一條街”類似。
我們認為華誼兄弟唯一的優勢是近年來地方上的文化旅游熱,而這也曾經是萬達文旅的賣點,但目前來看在,這條路也不容易。
事實上,除了萬達、華誼兄弟之外,光線、博納、北京文化、當代東方(13.080, -0.01, -0.08%)等影視文化公司都有類似實景娛樂的布局,但從目前來看,能夠形成品牌的還沒有出現,應該說大家都看到了迪士尼的迪士尼等國際娛樂公司成功。
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最重要衍生品之一,實景娛樂的整條產業鏈一旦被激活,將形成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比如迪士尼,如今主題樂園和度假區在整體業務的營收占比中已超過 30%,高于影視娛樂版塊。
但沒有看到迪士尼在電影的孜孜不倦,旗下迪士尼、皮克斯、漫威等都源源不斷的生產好電影形成全球IP,以為助推主題樂園的興盛不衰——影視是根基,而華誼兄弟的問題,就是發家的源頭不穩,才使得營收和利潤看起來不太穩定。
曾經一度“去電影化”的華誼兄弟,在資本市場的紅利吃透后,越來越像一家“投資+房產”公司,但要更好的做投資和品牌授權,華誼兄弟反過來可能還要補上“電影”這一刻。而下半年,隨著《芳華》的上映,以及工夫影業合作的作品的落地,財報或許會更靚麗一點。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