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開點名是一種用扶優限劣方式解決私募機構行為監管的方法,相當于讓社會公眾知悉哪些私募機構有問題,而哪些私募機構屬于偽私募。”一位接近中基協的私募機構人士認為。
部分“偽私募”的違規展業問題,正在受到監管部門的公開點名。
基金業協會(下稱中基協)8月8日公告稱,北京天和融匯投資基金管理公司(下稱天和融匯)、北京天和融旺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天和融旺)等兩家已被注銷私募登記資格的機構,仍然在違規以私募名義展業。
分析人士認為,監管層通過公開點名方式聲明,也是扶優限劣打擊偽私募活動的一部分。
事實上,標注獲得私募備案資質只是上述兩家偽私募機構美化自身的冰山一角。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上述兩家機構還通過宣傳掛牌區域股權市場,標注與其他持牌機構或組織關系等方式進行各類“增信”;業內人士指出,此類偽私募活動早年曾大量存在,而各種違規展業也讓私募行業的規范徒增管理成本。不過在中基協不斷健全私募監管體系之下,該類違規活動正在進一步受到遏制。
違規展業不休
天和融匯和天和融旺的私募資格遭到注銷后,再次因違規展業問題遭到了中基協的聲明。
“鑒于天和融匯、天和融旺等兩家機構均存在填報虛假信息,未向協會備案基金等違法違規行為,協會依法注銷了天和融匯、天和融旺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資格,并及時對外公示。”中基協稱。
“公開點名是一種用扶優限劣方式解決私募機構行為監管的方法,相當于讓社會公眾知悉哪些私募機構有問題,而哪些私募機構屬于偽私募。”一位接近中基協的私募機構人士認為。
在中基協的聲明中,兩家偽私募機構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天和融匯公開宣傳“天和匯益專享1號基金(下稱天和1號)”;而天和融旺則將協會標志放置于首頁并發布天和融旺通過協會審核等不實信息。
不過,天和融匯與天和融旺的違規展業問題似乎并未因監管層的再次點名而完全消失。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8月8日下午發現,在中基協聲明上述問題的近12個小時后,上述兩家機構的違規問題并未得到完全糾正。
其中,天和融匯網站中的 “天和1號”產品目前仍有陳列。資料顯示,該產品募集規模5000萬元,年化收益率為10.5%-11.5%用途為二級市場權益類金融產品;記者進一步查詢發現,其材料稱該產品由國泰君安(20.110, -0.10, -0.49%)證券托管。而資金投向為參與定向增發、二級市場股票型基金,信托計劃。
該產品在結構上仍然呈現出投資非標資產的趨勢。該產品介紹中,天和1號稱將以50%資金投向定增和各類公司基金,而其余30%和20%分別投資于銀行信貸、債權資產和信托、資管計劃。
“這個結構既有預期收益率,又有一半是進入非標市場,在沒有披露底層資產的情況下,這種產品設計很接近于定價分離的資金池特質。”北京一家中型私募機構負責人表示。
天和融匯還在產品介紹中披露了部分標準化投資標的,并稱其擬定投資經理來自公募機構。
其在一份投資指南中稱,該產品的擬定投資經理是來自公募機構華安基金的張嘉輝和曾廣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華安基金曾確有這兩名員工,但無法證實其是否參與了天和1號的設立;而上述投資者指南還生成,甘肅電投(8.090, -0.02, -0.25%)(000791.SZ)、百利電氣(6.500, 0.00, 0.00%)(600468.SH)等公司的定增以及易方達、華安等公募產品也是其待投資對象。
另一家被警示的“天和融旺”似乎則在其母集団盛日融旺主頁中已“無法顯示”;不過天和融旺仍然作為盛日融旺的全資子公司出現在集團介紹中,而其首頁也注明其包含“基金發行與管理”業務。
截至截稿前,記者尚未能與上述兩家機構取得聯系并獲得其置評。
各類“增信”問題仍存
對于兩家機構的違規展業問題,中基協已經采取了相應的治理措施。
協會向兩家機構告知,“立即停止非法使用協會名義,以私募基金為名從事相關涉嫌違法違規活動。”并表示,“已將非法使用協會名義,從事涉嫌違法違規情況向有關金融監管部門進行報告。”
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長期調查發現,上述兩家機構曾通過宣傳與國企合作、掛牌區域股權市場、加入其它協會等事項進行另類“增信”。
以天和融匯為例,其一方面曾在相關產品推介中稱其與中房集團等項目有關;另一方面,天和融匯至今仍在首頁上宣稱其以天和金融為簡稱、203605 為代碼“成功上市”,但據記者獲悉,其掛牌場所為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Q版,不過據記者再次查詢時發現,上述公司及代碼已無法找到。
無獨有偶,天和融旺的另一家關聯機構北京盛日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也在網站宣稱其去年4月在前海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上市”,不過目前該公司也無法在上述區域市場查詢。
這也并非是上述兩家機構通過各種方法增信的終結。天和融匯官網稱中國平安(52.200, -0.25, -0.48%)、交通銀行(6.410, -0.02, -0.31%)、中融信托、上海證券等機構是其合作伙伴;天和融旺在其網站標注包括工商銀行(5.640, -0.04, -0.70%)、國泰君安證券、天弘基金等持牌機構的名稱和LOGO,但并未作過多描述。
“許多私募機構宣稱與大機構的合作,有時根本不存在,有時只是在那里開了一個賬戶。”上述私募機構負責人稱,“這種做法其實具有明顯的夸大宣傳成分,是一種不太正規的背書。”
去年被中基協啟動調查的幾乎同時,天和融旺還宣布,其正式獲邀成為中國貿促會商業行為分會商業金融專業委員會理事單位;而據記者查詢發現,天和融旺的確出現在上述專委會金融俱樂部的“會員動態”中,而同時陳列其中的還包括冠群馳騁資產、宜信資產、方正期貨等機構。
“目前私募監管的一個問題也是各類協會、委員會組織不統一導致的,機構不被法定協會認可,于是又去其他協會、委員會抱團。”中銀律師事務所一位法律人士指出,“新基金法已經明確私募監管機構的法定監管組織是基金業協會,這種組織的增信很容易給行業帶來新的問題,抬高監管成本。”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