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3 08:51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據中國證監會2023年2月發布的答記者問來看,相關規范整改工作的核心要求是:禁止未在境內持牌的境外機構違規招攬境內投資者,并不得為其開立新賬戶;同時仍允許存量境內投資...
港股違規開戶三大特點
一是通過互聯網渠道進行營銷推廣。很多境外券商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物理展業”,而是依托官網、App、微信公眾號、社交媒體平臺等,以中文界面向境內用戶推介其產品與服務;
二是繞開監管要求協助客戶完成開戶。某些中小型平臺可協助偽造開戶材料,并呈現專業化、組織化的特點。例如,指導客戶規避地理IP識別,甚至協助提供虛假或非真實的海外居住信息等材料,規避監管核查;
三是存在“類設點”行為。部分跨境券商通過委托第三方中介在境內組織營銷活動、客戶轉介,甚至設有實質性業務團隊,實質上形成“隱形設點”。
在賺錢效應刺激下,境內投資者通過偽造材料、規避監管等方式違規開通港股賬戶的現象卷土重來。上海證券報記者調查發現,一條包含虛假材料制作、平臺審核放水、社交媒體推廣的灰色產業鏈已然形成。
誘惑陷阱:社交平臺助推港股開戶
“開戶享受168股票現金卡補貼”“新用戶入金1萬港元可獲港美股終身免傭”“首次首筆入金1萬港元或等值其他貨幣且留存60日,獲300港元代金券”……這類誘惑性的港股開戶廣告正在微信、小紅書等社交平臺大肆傳播。在老鋪黃金、泡泡瑪特(266.8, -3.00, -1.11%)、蜜雪集團等港股公司股價大漲的賺錢效應刺激下,境內投資者趨之若鶩。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推廣背后隱藏著精心設計的違規套路。“偽造一份材料,就能開通境外券商港股賬戶。”境內投資者小萬向記者展示了港股開戶流程。
小萬在某社交平臺加入了一個名為“港卡交流”的港股開戶群,向該群管理員咨詢如何按照他的發帖內容在長橋證券完成港股開戶。該管理員給小萬發送了一個微信號。在小萬添加該微信號后,對方發送了長橋證券的開戶鏈接和邀請碼,并指導上傳開戶信息。
當得知小萬沒有存量賬戶證明和境外銀行卡時,對方明確說:“沒有境外賬戶沒關系,我們會提供模板。”隨后對方向小萬發來一份可隨意修改的盈透證券交易報告PDF文件,告訴小萬“把第一行P成自己的名字,截圖后上傳”。一個小時后,對方又來詢問小萬的開戶進度,并稱可幫助小萬催促平臺幫忙加急審核。
類似現象并非孤例。記者調查發現,北京、深圳等多地的投資者通過“特殊服務”成功開通了境外證券賬戶。投資者小張說,此前通過工作人員的指導,使用蘋果外網賬號下載長橋證券App,通過偽造的存量賬戶證明,在長橋證券辦理開戶并最終成功。
近日,在媒體對上述違規行為報道后,多家券商已經收緊開戶門檻。但6月8日,有中介仍向記者提供了一長串可供開戶的券商名單,包括盈立證券、華盛通、致富證券等。“老虎證券通過存量賬戶證明也還可以申請開戶,但審核會比較慢,可能需要2天至3天。”該中介表示。
北京大成(上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馬宏偉表示,在境內引導新客違規開通港股證券賬戶主要呈現以下三種特點:
一是通過互聯網渠道進行營銷推廣。很多境外券商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物理展業”,而是依托官網、App、微信公眾號、社交媒體平臺等,以中文界面向境內用戶推介其產品與服務。尤其在一些投資社群、理財內容平臺中,相關廣告和推介信息頻繁出現。
二是繞開監管要求協助客戶完成開戶。某些中小型平臺可協助偽造開戶材料,并呈現專業化、組織化的特點。例如,指導客戶規避地理IP識別,甚至協助提供虛假或非真實的海外居住信息等材料,規避監管核查。
三是存在“類設點”行為。部分跨境券商通過委托第三方中介在境內組織營銷活動、客戶轉介,甚至設有實質性業務團隊,實質上形成“隱形設點”。
制度套利:監管紅線下灰色操作
2023年1月,中國證監會發布《證券經紀業務管理辦法》,明確將加強對非法跨境經紀業務的日常監管,穩步有序推進整改規范工作。
據中國證監會2023年2月發布的答記者問來看,相關規范整改工作的核心要求是:禁止未在境內持牌的境外機構違規招攬境內投資者,并不得為其開立新賬戶;同時仍允許存量境內投資者繼續通過原境外機構開展交易,但存量投資者向境外賬戶轉入增量資金時應當嚴格遵守我國外匯管理的有關規定。
此后,大部分境外券商只允許持有存量賬戶證明的客戶完成開戶,并在中國境內應用商店下架交易軟件。“這主要是考慮到部分存量境內投資者可能會遇到原開戶券商倒閉或者投資需求無法滿足等情況。”一位券商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
存量賬戶證明被境外券商視為境內投資者能否辦理開戶的重要依據,但是對于用戶提交的偽造存量賬戶證明,很多券商在實際操作過程未能鑒別出來。這為不少投資者繞開監管獲得境外證券賬戶大開“方便之門”。
據記者梳理,不同券商對存量賬戶證明的時間要求不同。例如老虎證券要求客戶提供2023年5月19日前的存量賬戶證明;華盛通、長橋證券的存量賬戶證明時間則分別為2024年2月29日前、2024年6月1日前。
“很多投資者根本搞不清各個券商的時間要求,中介就利用信息差推薦‘門檻最低’的平臺。”上海一位深耕跨境投資領域的律師說,境外券商普遍默許“跨平臺互認”手段,即客戶用A券商的舊賬戶證明開通B券商的新賬戶,形成“存量賬戶循環利用”的怪象。
同時,還有境外券商無視境內監管政策要求,明確給境內投資者開戶開大門。盈透證券在百度投放的廣告語是“一個平臺交易美港股”,該機構總部位于美國。
“境外券商在境內投放廣告,默許相關個人在社交平臺分享開戶信息,唆使境內居民造假,及允許存量證券賬戶互認等行為,實質上是放松合規要求,繞開境內監管獲客。”香港地區某券商負責人說。
該券商負責人還說,境外券商的違規操作會在風口浪尖上有所收斂,但屢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是跨境監管手段、監管方法受限。例如,境外券商將違規行為包裝為客戶自主操作,或中介以個人經驗分享為由推卸責任,都會給跨境監管造成較大困難。
投資誘惑:投資者鋌而走險
港股開戶再被市場關注,與今年以來港股市場的熱炒不無關系。截至6月8日,恒生指數(24035.379, -331.56, -1.36%)年內漲逾18%,在全球主要股市中排名第二。同期,港股IPO市場持續火熱,部分新股上市首日漲幅逾100%,打新賺錢效應顯著。
受訪人士普遍認為,很多投資者明知違規卻鋌而走險,主要有以下動因:
第一,財富效應下的非理性沖動。DeepSeek爆火引發全球資本對中國科技股價值重估,港股科技賽道熱度升溫。蜜雪集團、泡泡瑪特、老鋪黃金憑借出色的市場表現和獨特的商業模式,被市場稱為“港股新消費三姐妹”。年內,這3家港股公司的股價均實現翻倍上漲。
“身邊朋友通過港股打新賺了錢,我不想錯過機會。” 投資者小張的心態頗具代表性。他開通賬戶首月投入5萬元打新,嘗到了賺錢甜頭后,打算追加投資。這種幸存者偏差心理,讓許多人忽視了潛在風險。
第二,互聯互通機制有限制。當前港股通覆蓋540余只股票,僅占所有港股總數的20%。類似蜜雪集團這類熱門新股,未能同步納入互聯互通標的,投資者只能望股興嘆。
第三,部分投資者可能受到一些不實信息或誤導性宣傳的影響,認為投資港股是一種風險低、收益大的投資方式。北京一位律師表示,一些境外券商或其合作伙伴為了拓展業務、增加客戶數量和傭金收入,可能會誘導境內投資者違規開戶。“他們可能會夸大港股投資的收益,淡化投資風險和違規開戶風險,吸引投資者通過不正當途徑開戶投資。”
風險警示:五重隱患下的思考
馬宏偉認為,投資者通過未獲得中國監管許可的境外券商開戶交易,雖可能獲得短期便利,但從法律與實際操作角度看,面臨多方面的風險隱患:
一是資金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相關平臺未受中國證監會監管,在資金托管、交易清算等環節缺乏有效穿透和監控,一旦平臺經營出現問題,投資者資金可能面臨被凍結、挪用甚至無法追回的風險。
二是投資權益難以依法主張。在發生糾紛時,投資者往往難以通過中國法律渠道維權。因境外券商主體多設在境外,實際控制人與資產信息不透明,維權程序復雜且成功率低,投資者合法權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三是個人信息存在泄露和濫用風險。投資者在開戶過程中需提交身份證、銀行卡、聯系方式等敏感信息,這些數據可能被境外機構或不法中介非法收集、交易,存在被電詐、盜刷等安全隱患。
四是可能觸碰法律紅線,承擔合規責任。部分境外券商開戶行為本身涉嫌違反中國相關外匯、證券及反洗錢法規,個別情形甚至可能構成協助非法證券活動或違規資金出入境,投資者自身可能面臨行政調查或刑事風險。
五是受騙風險高,易被不合規平臺利用。市場上存在不少假冒正規券商名義、實為詐騙平臺的“黑平臺”,通過偽造交易界面、高額分紅承諾等手段誘導投資。投資者一旦上當,損失往往難以追回。
北京市盈科(海淀區)律師事務所律師劉琳認為,境外的違規供給會擠占境內正常的市場空間,擾亂金融市場的秩序。
基于對違規開戶的風險分析,劉琳建議:首先,通過進一步完善證券行業法律法規體系,明確證券經紀業務展業要求和處罰標準;其次,加強技術監測,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手段對互聯網平臺上發布的相關內容進行預警;最后,加強國際協作,建立協同工作機制,共同規范金融市場運行。
上述上海深耕跨境投資領域的律師建議,采取適當優化互聯互通機制、擴大互聯互通標的、完善跨境結算機制等舉措,從根本上壓縮灰色地帶的生存空間。畢竟,健康的資本市場需要疏堵結合,方能行穩致遠。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