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2 11:28 | 來源:中國經營網 | 作者:俠名 | [IPO]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云跡科技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機器人服務智能體企業。公司產品及服務組合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機器人及功能套件,包括YJ-機器人、YJ-AIoT組件、YJ萬物工具倉模塊及智能控制...
在科創板折戟之后,北京云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云跡科技”)迅速轉戰港股,試圖以“特專科技”標簽規避盈利門檻。
這家憑借疫情特殊時期“無接觸服務”東風爆發的機器人企業,以12.2%的酒店市占率站穩賽道,但隨著入局者增多,如今深陷價格戰泥潭。若上市失敗,18.7億元贖回負債將直接觸發流動性危機。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云跡科技在招股書中坦言“短期內無法盈利”,市場對其“以虧損換規模”的故事能否持續存疑。
三年虧損8億元
云跡科技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機器人服務智能體企業。公司產品及服務組合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機器人及功能套件,包括YJ-機器人、YJ-AIoT組件、YJ萬物工具倉模塊及智能控制模塊;二是AI(人工智能)數字化系統,包括AI驅動的機器人基礎服務及智能體應用。
在應用端,酒店是其機器人產品的主要應用領域,此外還應用于商業樓宇、醫療機構、工廠及社區等多個場景。
云跡科技超80%收入來自酒店機器人業務,2023年這一比例甚至高達95.1%,2022年至2024年,酒店客戶分別占總收入的70.1%、95.1%及83.0%。
在酒店場景中,云跡科技的機器人能夠提供送餐、垃圾回收、地毯清潔、巡邏安保以及環境消殺等服務。2023年,公司按收入計的酒店場景機器人智能體在全球和中國酒店場景的市占率分別為9%、12.2%,均排名第一。
據悉,云跡科技自成立以來已積累超過3.4萬家企業客戶,截至2024年年底包括超過3萬家酒店及100家醫院。其客戶包括萬豪集團、洲際集團、錦江國際、首旅如家等多家酒店企業,以及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中國銀行、北京協和醫院等。
2022年至2024年間,云跡科技來自機器人及功能套件的收入分別約為1.35億元、1.20億元、1.89億元,占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3.6%、82.4%、77.2%。
除了銷售機器人及功能套件外,云跡科技還向客戶提供AI數字化系統服務,包括AI驅動的機器人基礎服務及智能體應用。2022年至2024年,公司來自AI數字系統的收入分別約為2638.4萬、2547.0萬、5588.1萬元,占營收的比例分別為16.4%、17.6%、22.8%。
AI服務部分業務雖然實現45.5%的年復合增長率,不過目前收入規模遠小于機器人業務線。相對而言,AI服務業務毛利率較高。2024年,云跡科技機器人及功能套件、AI數字化系統毛利率分別為38.1%和61.5%。
招股書披露,云跡科技業務規模仍處擴張期,2022年至2024年期間,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61億元、1.45億元和2.45億元,營收復合增速為23.2%;相應的,公司權益股東應占年內虧損及綜合收益總額分別為3.65億元、2.65億元及1.85億元;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2.34億元、1.2億元及2755.9萬元。
18個月的上市期限
此次沖擊港股并非云跡科技首次嘗試登陸資本市場。
作為機器人服務智能體頭部企業,云跡科技自2014年創立以來便獲得諸多資本青睞。據相關統計,其目前已完成8輪融資。包括天使輪融資、A輪融資、A+輪融資、A+輪戰略融資、B輪融資、B輪戰略融資、C輪融資及D輪融資。
2021年8月,云跡科技完成C輪2.65億元融資,投資方包括啟明創投、騰訊、聯想基金等,每股成本分別為38.86元及43.15元,投前估值為18億元,投后估值為22.89億元。
2021年12月,云跡科技又完成5.8億元D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阿里巴巴、河南科投、啟明創投等,每股成本為66元,投前估值為35億元,投后估值為40.8億元。
從天使輪到最后的D輪融資,云跡科技共計融資金額達到12億元。但自D輪融資至今,公司再無新增融資。
早在2022年年初時,云跡科技曾與中信證券簽署了輔導協議,計劃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
不過,受A股審核對盈利的硬門檻要求影響,今年3月,輔導協議終止。隨即云跡科技即轉戰港股18C規則(允許未盈利科技企業上市)。
近三年來,云跡科技累計虧損達到了8.15億元,經調整后的累計虧損近4億元。雖然虧損幅度已有所收縮,但這主要源于成本費用減少,云跡科技給出的解釋是優化勞工結構、提升經營效率。據了解,自2022年年初傳出IPO消息后,云跡科技便開始陸續裁員。2024年其員工成本為1.3億元,相較2022年減少了7038萬元。
截至2025年1月31日,云跡科技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31億元,而流動負債總額為20.22億元,其中贖回負債高達18.81億元。
所謂贖回負債本質上是上市前的對賭協議,若成功上市將自動轉為權益,對公司現金流并不構成實質壓力。但根據補充協議,若公司18個月內未完成上市,投資者將恢復贖回權,公司則面臨18.7億元贖回負債需現金償還,這或是云跡科技急于尋求上市以獲得融資的關鍵原因。
價格戰下如何突圍
港交所18C規則為未盈利企業開閘,但投資者更關注技術壁壘與商業化閉環能力。
據了解,云跡科技自成立以來共推出了三代機器人,第一代是送物機器人“潤”系列;第二代是“格格”系列,為2021年推出的升級款;第三代“UP”系列是2023年發布的第三代復合多態機器人。
疫情期間,酒店對于無接觸服務的需求激增,使得云跡科技酒店機器人迎來爆發式增長。
不過,當疫情過后,酒店對于服務機器人的采買熱情是否能夠持續仍待觀察。實際上,目前酒店需不需要機器人還充滿著爭議,比如更換布草和房間打掃,以及應急清理和邊角清潔仍需人力完成。
2022—2024年,云跡科技“潤”系列銷量由2881臺降至1255臺,目前已停產;迭代產品“格格”系列從1326臺增長至6358臺;而價格更貴的最新產品“UP”系列近兩年銷量只有864臺。
與此同時,隨著技術成熟、商業模式跑通,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大力布局服務機器人。
比如擎朗智能先后拿下了東呈、華住、溫德姆等多家酒店客戶。據悉,其產品售價較其他企業低30%。此外,九號機器人、優必選、科沃斯、家電巨頭海爾等企業也紛紛以低價切入市場。
目前,在酒店機器人領域,多數入局企業均已覆蓋客房配送、前臺引導等核心功能,同質化競爭下,云跡科技選擇“以價格換規模”。公司2016年時的早期產品價格大都在10萬元左右,而目前大部分產品售價已低至2萬至3萬元。主力銷售機型“格格”系列機器人平均售價由2022年的2.68萬元下降7.1%至2023年的2.49萬元,并在2024年進一步下降16%至2.09萬元。據此,該產品累積降價超22%,兩年間銷量翻了近5倍。
2024年格格、UP、潤三大系列每臺平均售價分別為2.09萬元、2.23萬元和1.31萬元,相較2023年降價幅度分別為16%、58.8%和36.4%。其中,“UP”系列剛推出一年,價格便從2023年的5.42萬元“腰斬”至2024年的2.23萬元。
不過,價格戰雖然使得公司市占率迅速提升,但卻進一步侵蝕利潤。據了解,酒店機器人行業均價已從2016年的13.6萬元暴跌至2024年的1.31萬元,降幅超90%。今年一季度,行業平均凈利率跌破-5%。
在價格戰和同質化競爭之下,云跡科技意欲通過“UP”系列產品實現突圍。據了解,這類復合多態機器人是依托AIoT技術打造的生態“智能體”。采用“分體式設計”,通過可更換的功能艙(如清掃、送餐、消殺等)實現“一機多能”。例如,在醫療場景中,“UP”可切換為藥品配送或污物回收模式,提升服務效率。
這種設計需解決機械結構兼容性與任務調度復雜性難題,技術上融合了路徑算法、自適應控制、AI處理、模塊架構等多種技術,考驗企業的研發力量。
目前,在云跡科技979項專利中,多數集中在硬件結構(如可換倉模塊),而AI算法和閉環學習系統則依賴騰訊云、阿里IoT的外部整合,公司尚未在軟件層面構建出自身獨立的技術生態。
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云跡科技的研發開支分別為0.68億元、0.69億元、0.57億元,分別占同年總收入的42.0%、47.8%、23.4%。2024年,公司研發費用降至約5740萬元,較2022年減少12%,而當年銷售費用則增長2.46%。
去年底,公司原CTO林小俊離職創業,更讓外界對其技術路線穩定性存疑。后續公司能否突破算法自主性并強化軟件閉環,關系到其在AI驅動的服務機器人賽道中的長期競爭力。
記者就“UP”系列產品后續發展相關問題聯系云跡科技,企業表示目前處于靜默期,暫不予置評。
《電鰻快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