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3 00:30 | 來源:藍科技 | 作者:俠名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藍科技觀察】降價未必是良藥,但的確是刺激用戶的一劑春藥。以技術著稱的華為,在難以快速打開增量空間的前提下,也不得不走上彩電業降價的老路。華為智慧屏SE系列55英.....
【藍科技觀察】降價未必是良藥,但的確是刺激用戶的一劑春藥。以技術著稱的華為,在難以快速打開增量空間的前提下,也不得不走上彩電業降價的老路。華為智慧屏SE系列55英寸版本打出“爆炸價”促銷,到手僅需1699元,但華為并不是個案。
大尺寸電視也面臨嚴重內卷,開始打出降價這張牌。Vidaa85英寸電視,以6999元的低價推向市場,隨后雷鳥鵬5Plus也推出到手價6999元的價格。電視行業的價格戰一觸即發。
進入2022年,疫情的反復與持續高漲的原材料價格帶給彩電業諸多的不確定性。或許是“善弈者通盤無妙手”,價格戰成為了眼下為數不多能打的牌。
當然,降價是行業的共性問題。其實,我們更應該反思的是,一向以技術著稱、不善打價格戰的華為都迫不得已靠價格戰實現規模擴張,那么其他品牌在面臨技術創新、投資人施壓,以及規模擴張遇阻等高壓競爭,降價或許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整整跌掉1600塊,華為55英寸成跳水王機型
2021年,液晶面板價格就如現在的油價一般,連連上調。正所謂漲的越兇,回調的越猛,連續十幾個月的原材料價格上漲,也讓液晶電視的價格迎來高位,而消費者也選擇“跑路”。
中怡康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彩電市場共出貨3703萬臺,同比2020年下降10.4%。2022年一季度,中國彩電業并未止頹。據奧維云網(AVC)預測數據,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為903萬臺,同比下降8.8%;零售額規模為280億元,同比下降10.1%。
華為趁著“倒春寒”使用了價格這個管用的“殺招”。在第三方電商臺上,華為智慧屏SE 55英寸已經跌至1699元,同步對比一下,創維、TCL、長虹等55寸彩電的價格均持平或高于華為,只有小米和vidda的價格能下探到1599元和1499元。
這應該是華為智慧屏SE系列55英寸版本自發售以來的歷史最低價了。相比2021年3299元的發售價整整跌了1600塊,名副其實的跳水王機型。目前看來,市場上尚無其他品牌跟進降價,但隨著五一和暑假的來臨,一番價格大戰即將上演,也許價格可能出現歷史新低!
華為不是價格妥協的個案
有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彩電行業的利潤低至1.8%,遠遠低于其他傳統家電產品以及智能手機等硬件產品,是目前最不賺錢的家電科技產品之一。華為在手機領域堅持不降價甚至和蘋果對剛,在電視領域卻入局一年就大幅降價。
作為科技領頭羊的華為,在彩電行業入局時擁有著強大的優勢,鴻蒙系統更是華為智慧屏吸引消費者的利器之一。可以說消費者對華為有強烈的技術背書和口碑期待的,這一降幅對之前買了華為智慧屏的用戶來說有些受傷。這就是價格戰的負面效應,在爭得市場的同時,也會傷及品牌的聲譽。
價格戰華為絕不是個案,而是中國彩電業的“傳統”。當一個新品牌推向市場,必然會通過價格刺激市場,這是多年來行業的共識,華為也不例外。
客觀地說,
即使華為擁有再好的技術,也需要商業變現,需要快速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尤其是消費者本身對華為擁有期待的情況下,用降價迅速擊穿消費者的心理價格,更容易博得消費者好感。在大多數人眼中,華為本身就是技術見長而非營銷,因此華為的價格戰似乎見效也會更快。
這對進入存量時代的電視行業來說,顯然并不是一件好事。再放長遠一點來看,通過降價的行為促進銷量,不利于整個彩電市場結構升級和新技術產品滲透,中國彩電業的價格怪圈還是無法打破。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