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6 08:53 | 來源:華夏時報 | 作者:王曉慧 | [資訊]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對于業績下滑的原因,恒康醫療方面表示,主要系報告期新增計提資產減值損失14.34億元、處置子公司投資損失4.94億元所致。...
近日,恒康醫療(002219)發布2019年業績快報,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6.61億元,同比下滑4.6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5.21億元,同比下滑77.78%。
對于業績下滑的原因,恒康醫療方面表示,主要系報告期新增計提資產減值損失14.34億元、處置子公司投資損失4.94億元所致。
《華夏時報》記者梳理資料發現,2012年至2017年,恒康醫療開啟了瘋狂并購做大業務的方式。2012至2017年,共計收購19家醫院及醫療機構,其中12家被收購醫院為全資收購。
“恒康醫療過往業績的波動跟公司的戰略定位有很大關系,通過并購在醫療服務領域不斷布局,但是醫療服務屬于重資產,我們看到該公司過往收購動作頻繁,公司固定資產大幅增加的同時,也帶來公司的商譽大幅增加,從2012年1600萬到目前的31.84億,尤其2017年收購海外的PRP帶來非常重大的商譽,但是并購后2018年業績開始變臉,較大的商譽減值壓力也對公司的業績帶來很大的影響。”3月12日,中融基金一分析師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針對上述問題,《華夏時報》記者多次致電恒康醫療,不過公司總機電話始終無人接聽,隨后,記者又發去采訪函,但截至發稿,并未獲得回復。
巨額負債及商譽壓頂
據記者了解,恒康醫療成立于2001年,于2008年上市,是一家以醫療服務為核心,同時依托大健康產業,布局藥品,日化品、保健品等多項產業的企業。近年來,公司通過外延并購和自建等方式,不斷擴大醫療服務板塊規模,形成了體檢、診斷、治療、術后康復的完整醫療產業鏈條。
上市之后,恒康醫療就開始不斷并購,這也是導致今日虧損的主要原因。
過去的幾年內,恒康醫療通過瘋狂并購民營醫院及醫療機構,大力拓展自身業務,然而,在瘋狂并購之后,被收購的民營醫院受到醫療行業改革和自身經營不善,造成經營性虧損。根據公告稱,公司在2012至2017年連續收購了19家公司,形成了34.63億元的巨額商譽。同時,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恒康醫療商譽已經高達31.93億元,而彼時公司的凈資產僅有28.58億元,商譽占凈資產的比例超過100%。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A股共有2138家上市公司賬面存在商譽,商譽總額約為1.39萬億元。從絕對值看,超過百億元商譽的企業,共16家;50億元以上的企業達43家;10億元以上企業,為340家。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商譽占比凈資產超過70%的上市公司只有45家。
眾所周知,高商譽將會對公司帶來兩大風險:一是增加公司業績的不確定性,商譽占比越高,其減值后對利潤的沖擊可能就會越大;二是讓企業負債較重,從而影響其現金流,甚至可能使企業陷入危機。
事實上,并購本身是企業資本運作、社會資源優化以及產業調整的一個過程,但反映在會計準則,就意味著商譽增加。
只不過,一般情況下,商譽不會在并購當年進行計提,往往是推后的,這也給企業留下了隱患。有的企業選擇多次計提,減輕對當期業績的沖擊;有的企業則為了“快速排雷”,往往會一次性計提。
而就在2月6日晚間,恒康醫療回復了深交所問詢函。恒康醫療表示,金融資產資產減值的原因主要包括部分客戶經營異常導致回款困難、部分款項回收的可能性降低等。關于本次擬大額商譽的合理性,恒康醫療表示,主要由于醫療行業政策發生變化、經營不及預期導致。
此后的2月28日,恒康醫療發布2019年業績快報,預計計提資產減值損失14.34億元。而此前幾年,恒康醫療一共只計提過2.71億元的商譽,包括2015年1648.43萬元、2016年300.09萬元和2018年2.51億元。
本報記者從恒康醫療近年的業績來看,自開展并購以來,公司業績的確實現了快速增長,但到了2017年就出現了增速倒退,2018年更是出現了上市以來的首虧。
并購節奏或會持續
事實上,企業并購的步伐,從未停止過。
根據Wind數據顯示,2015年企業并購事件達7126宗,交易金額3.29萬億元;2016年企業并購事件達5382宗,交易金額3.24萬億元;2017年企業并購事件共1.13萬宗,交易金額4.54萬億元;2018年企業并購事件共1.22萬宗,交易金額達3.4萬億元;2019年雖較上年有所下降,但并購事件仍有達1.09萬宗,交易金額達2.68萬億元;2020年以來,并購事件已有1103宗,交易金額達1652億元。
“并購是資本市場的一種本能,也是資本市場非常重要的一種資源整合和資源配置的工具,是上市公司做大做強的一個手段,尤其是經過此次疫情之后,醫類行業和相關企業可能會成為其他行業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的一個并購方向或者是并購標的。”3月12日,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醫類企業的含金量可能會繼續提升,它的投資價值可能會被再次被挖掘。
不過,任何一家醫院并購后的文化整合和精細管理對社會辦醫者而言均是巨大挑戰,更不用提連續出手并購如此多醫院的恒康醫療。
頻繁的投資并購需要大量現金的支持,因此近年來恒康醫療有息負債大幅增加,2016年、2017年、2018年其包括短期借款、長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其它非流動負債合計的有息負債金額分別為9.10億元、44.09億元、42.02億元,2018年比2016年增加額達32.92億元。
通過不斷并購做大業績和資產之路給恒康醫療帶來巨額債務,以至于公司在2019年不得不出售資產緩解壓力。
“資本市場上,通過并購進行業務的快速整合是比較常見的,也有部分公司,比如某商業流通公司通過并購進行全國快速布局,但是快速并購對公司的整合能力帶來非常大的考驗,而且現金流壓力也非常大,需要不斷的通過資本市場融資來維持外部擴張的節奏,市場對這類擴張模式是不太認可的。”上述中融基金分析師表示,疫情后是否會掀起并購潮?這將取決于商業模式,比如連鎖藥店領域,上市公司依托資本市場快速進行并購整合的節奏還是會持續,醫療服務方面、口腔、眼科等領域也還是會繼續拓展,這個節奏不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優秀的頭部公司具備持續的整合行業的能力,這一點不會改變,只不過,考驗的將是公司資金實力和并購整合后的管理能力。
據記者了解,疫情之下,很多未上市的大獨角獸公司由于業務體量大、資金流安全,正在更積極地尋找質地優良同時價格合理的標的公司進行并購整合,以此補足短板或者開拓疆土,以便在疫情結束、業務爆發的時候能夠抓住機會,占領被淘汰企業釋放出來的市場,快速反彈。
同時,有專家預測,這次新冠疫情的爆發,許多細分賽道開始或主動或被動地加速進入變革和融合的階段。許多創業者和投資人會在這個時間窗口沉下心來思考公司未來的去向,有優勢的企業希望擴大市場占有率、拓展業務版圖、加強上下游延展,而面臨困境的企業也急于破局,找到活下去的機會。
并購整合開始從一個可以考慮但并不迫切的選項,成為高優先級的重要戰略,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正是加速了并購的發生。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