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4 10:51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銀行]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隨著經營環境的深刻改變,我國銀行業將呈現出七大顯著趨勢。
圍繞“高質量”構筑發展新理念
中國銀行業發展理念將圍繞“高質量”發生相應調整變化,各家銀行將不斷審視“高質量”下的經營環境,結合內外條件打造新戰略、新藍圖。
銀行業將更突出“家國擔當”的社會價值發展理念。著眼于社會痛點和民生難點,銀行的企業公民責任、社會責任將顯著增強,發展普惠金融、綠色低碳金融、住房租賃金融等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將成為各家銀行的自覺、主動行為,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強化以代理業務為主的本源發展觀。銀行業將不斷回歸到以代理業務為主、以自營業務為輔的本源發展觀,著力解決好金融與實體經濟失衡、金融與房地產失衡、金融內部結構失衡三大矛盾,空轉、套利等行為將受到抑制。特別是花旗、匯豐、美國銀行等國際大型銀行的 “標桿”示范效應因金融危機被極大削弱后,我國銀行業將更趨向結合國情,強化以代理業務為主的本源發展觀。
改革考核評價落實發展新理念。銀行業將對差別準備金率、不良容忍和核銷、風險資產權重、資本補充等監管考核指標進一步作出調整,支持銀行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落實發展新理念。各家銀行也將會在內部調整KPI等考核指標體系。
銀行業將進一步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緩解“融資難、融資貴”,整個行業的獲利水平將不斷向社會平均水平靠近。
由規模擴張轉向效率提升
隨著經濟轉向高質量增長,銀行業將加快從規模擴張驅動,向全要素生產率提升驅動轉變。
當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M2和銀行業資產增速將有所下降,削弱了對業績增長的貢獻。同時,房租、人工等成本的上升又將使銀行業的競爭更趨激烈。此時一味地進行規模擴張,將提高銀行的經營風險甚至出現虧損。因此,銀行業整體規模擴張放緩將成為必然。
銀行將沿著價值鏈創造過程分析自身在哪些領域、哪些環節具有比較優勢,能夠創造出更大價值,并強化這些環節,在各個環節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定價。未來,條線化管理、大事業部制將成為銀行適應新環境的主流模式。
輕資本經營模式將受到青睞。隨著資本管理加強,外源性資本籌措的難度和成本增加,在經濟金融去杠桿的背景下,資本已成為銀行發展中所面臨的最為突出的約束條件。銀行業將更注重提升資本管理水平,量入為出,因此輕資產、高資本周轉的輕資本經營模式將被廣泛采用。
綜合化發展將更體現專業化
銀行業將更重視戰略聚焦,集中和選擇性地發展核心業務,通過分解、外購、合資及合伙等形式經營非核心業務。
銀行業的綜合化發展將進一步得到體現。當前,金融產品的多樣性、綜合性和復雜性不斷提高,客戶的選擇空間越來越大,對銀行服務的需求層次越來越高,銀行必須不斷滿足客戶的新需求、新期望,方能有效維持競爭優勢。未來,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綜合金融服務日益重要,涵蓋銀行、保險、證券、資產管理的綜合化發展將會進一步體現。
加強專業優勢,突出差異化。綜合化發展并非廣撒網,從花旗、美國銀行等國際同業來看,綜合化經營并不是全面開花,而是不斷回歸理性,在梳理、區分核心業務和一般業務的基礎上,突出主營業務,打造核心競爭力。如花旗銀行在金融危機后改變了原有的全覆蓋戰略,聚焦全球交易、投資銀行和消費銀行等核心業務,削減資產管理等非核心領域業務。
我國是新興市場經濟體,銀行業綜合化發展遠不如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充分,但在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時代,也將趨向于突出自己的差異化和專業優勢,在客戶、區域、產品上進行戰略聚焦,同質化發展模式將被逐漸打破。
銀行業將進一步強化聯動協同發展。各家銀行將進一步強化、促進落實總分行、母子公司、境內外的聯動發展,形成發展合力而非單打獨斗。為切實發揮協同效應,銀行將加強綜合化平臺的整合,根據規模經濟、范圍經濟,打破部門利益藩籬,共享平臺資源。
大型銀行仍將主導市場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顯著提升,不斷融入全球體系,中國銀行業將不斷成為重塑國際金融格局的重要力量,大型國際化銀行在全球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更加突出。
規模大型化仍將是銀行追求的核心目標之一。實踐表明,在市場影響力、盈利能力,尤其是在抗風險能力等方面,大型銀行都具有相對優勢。相比中小型銀行,大銀行被兼并收購、破產倒閉的幾率要小得多。從我國銀行業在業內影響力看,近年來有了長足的進展。十年前,僅工商銀行排在全球十大銀行之列。在2017年全球十大銀行排名中,中國銀行業占據了四席,并且均位居前六位。因此,盡管大中小型銀行并存是經濟發展的客觀結果,但是做大規模仍是銀行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
并購將成為銀行規模大型化的重要手段。當今全球銀行巨頭大都是多次并購后的產物,如并購使花旗銀行從名不見經傳的城市商業銀行快速躍升至全球大銀行之列。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的市場化兼并收購基本上一片空白,銀行做大規模主要依靠內部成長。在經濟高質量發展時期,市場機制更加健全完善,市場競爭更為激烈充分,兼并收購將不斷成為銀行規模大型化、實現跨界經營的重要途徑。
銀行業國際化程度將顯著提升。隨著國家構建更加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無論是從支持實體經濟“走出去”,還是深度參與國際市場,抑或是享受國別紅利,降低對單一市場依賴,以金融為先導的跨國經濟輸出和擴張都將成為我國經濟金融全球化的重要動力和發展趨勢。而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大型銀行也已經具備了深耕國際化的資本。
風險管控效能得到提升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新舊交替,宏觀經濟和金融變革的影響相互疊加,在此背景下銀行業風險管理意識正在顯著增強,風險管理的證券化、智能化將會得到極大發展。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是未來三年我國三大攻堅戰之一。可以預見,重視規模擴張而相對忽視風險管控的業績考核體系將被扭轉、修正,風險管理的經營意識和文化理念將深入到銀行業的各個方面,貸款質量、杠桿率、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等風險管理指標將更受重視。
信貸風險資產證券化將加快發展。我國銀行業的資產主要表現為貸款,銀行業不良風險管控主要表現為對信貸不良資產的管控上。信貸風險通過證券化轉移已成為國際銀行業的普遍選擇。銀行業這種“卸載”貸款行為,將使原來全部由銀行承擔的信貸風險變得日益社會化、公眾化,抗風險能力得以大大增強。
風險管理的智能化大幅提升。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過去銀行業在風險管理過程中遇到的難以解決的問題,現在基本能逐步得到解決。如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在極大程度上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提升了銀行對業務風險的判斷和控制能力。風險管理的智能化,使銀行的風險管控效能得到極大提升。
金融科技創新將成為發展驅動力
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創新正深刻地改變著銀行業的面貌,成為驅動、引領銀行業發展的原動力。
金融科技創新深刻改變著金融生態,金融服務進入全面的數字化時代。一是客戶行為發生根本性改變,對于銀行在全渠道體驗、定制化內容、智能數據、實時、便捷及移動等方面的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是金融與非金融服務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隨時、隨地、隨意”滿足客戶各類需求將成為各家銀行贏得未來的根本。三是各類非銀行業機構正在進入銀行業的金融服務領域,蠶食銀行業傳統的存貸匯業務 。
金融科技創新重塑銀行業商業模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銀行服務概念將發生根本性變革,銀行業將趨向于成為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生產和生活服務的平臺。二是現代金融科技滲透到銀行業的方方面面,銀行業領域彎道超車、“蛇吞象”將變得現實可行。
各家銀行目前紛紛通過設立、收購、投資、戰略合作等多種形式布局金融科技創新,通過獨立的創新推動組織的建立,設置專項預算布局金融科技,確保執行過程中決策的獨立性。
機構和人員擴張呈減緩之勢
我國銀行業正進入以質取勝、以集約化發展求生存的精耕時期,機構和人員數量擴張將呈現減緩趨勢。
境內機構和人員數量擴張出現拐點。2016年以來,各大銀行無論是機構數量,還是人員數量都呈現減少之勢。這一發展趨勢仍將持續,一是宏觀經濟、M2、銀行業資產增速放緩,對銀行業機構和人員數量擴張需求減弱。二是人工智能的發展替代作用不斷增強,大量線下業務轉移至線上。三是銀行業經營發展不僅面臨直接融資的沖擊,還面臨非銀行機構的競爭。
但是與此同時,境外機構和人員配置卻呈現較快增長之勢。從2013年至2017年,四大行海外機構和員工數量都增加了一倍左右。隨著中國經濟金融國際化程度的深入,我國銀行業境外機構和人員配置仍將呈現較快增長之勢。
人員結構調整力度將加大。為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經營環境,提升競爭力,銀行須成為擁有大批超越傳統銀行的專業人才和資源的高效管理組織,這將促使原有的銀行業從業人員向數據經紀人、數據分析師身份轉變。銀行業信息科技、風險管理、個人金融業務、國際業務、交易業務等人員配置等將會顯著增加,傳統存貸匯業務、柜面人員將呈現不斷減少之勢。
隨著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完善,經濟結構調整加劇,利率市場化推進,市場競爭將更為充分,銀行業多年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同質化發展格局將會得到極大改變。戰略聚焦能力弱、專業化精細化管理能力跟不上形勢要求的銀行,被兼并甚至淘汰出局的幾率大大增加。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