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來源:Wind 李樹超/制表 葉育麟/制圖
隨著公募基金總數量的不斷攀升,基金清盤的節奏也在不斷提速。數據顯示,自2014年9月首只公募基金清盤至今,3年來已有43家公募基金公司旗下的102只基金產品清盤。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監管趨勢趨嚴、產品總量增多以及市場風格的切換,未來基金清盤的“新常態”會繼續延續,基金產品優勝劣汰的趨勢或繼續加速。
43家公司3年清盤102只基金
據中國基金報記者統計,截至今年9月15日,公募基金市場存續基金數量為4539只,而今年以來清盤基金數也猛增至49只,超過2015年全年的31只清盤數,這一數字也接近2014~2016兩年清盤基金的總數量。
自從2014年9月業內首只基金——匯添富理財28天債券型基金清盤后,近年來基金清盤數量便呈現不斷加速狀態。截至今年9月15日,2014~2017年基金清盤數量分別為4只、31只、18只、49只,3年43家公募基金公司合計清盤旗下基金數量達到102只。
從清盤基金數量看,債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是“重災區”。統計數據顯示,債券型基金清盤數量為51只(包含1只分級債基),混合型基金23只(包含7只保本基金),股票型基金15只(包含2只指數型基金和4只分級基金),貨幣型基金為9只,還有4只QDII基金。
從今年基金清盤的情況看,其中有25只為債券型基金、17只為混合型基金(5只為保本基金),另外,貨幣型基金有3只,QDII基金、指數型基金各有2只。
業內人士認為,債市2016年四季度以來持續調整,導致委外資金出逃、打新基金收益率下降,加之避險策略基金新規導致保本基金清盤,這是今年債基和混合型基金大量清盤的重要原因。
滬上一位中型公募營銷策劃總監坦言,據他了解,目前清盤的有打新收益率下降后資金離開的打新策略基金,也有規模很小的迷你QDII基金。
深圳一位大型公募人士也稱,他所在的公司旗下清盤基金多是委外定制產品,也有因為避險策略基金新規而清盤的保本基金。
該大型公募人士稱:“伴隨著市場‘資產荒’和公募‘業務荒’的蔓延,近年來委外資金催生了許多公募定制化基金,但隨后因為監管收緊、銀行MPA考核壓力等,今年委外資金開始撤離,在市場需求變弱以及債市難現趨勢性行情的情況下,出于營運成本等考慮,公司覺得持續營銷的意義不大,所以直接選擇清盤。”
基金清盤進入“新常態” 產品優勝劣汰加速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監管趨勢趨嚴、市場變化以及基金平均規模的下降,未來基金清盤的現象很可能會越來越多。
濟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認為,委外撤出是固定收益產品清盤的主要原因。王群航認為,貨幣基金、債券型基金也有不少是定制產品,加之貨基和債基同質化嚴重,即便其他同類型產品規模也難以做大,迷你基金清盤也是行業比較明智的選擇。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基金清盤的“新常態”會繼續延續:一是當前新基金申報很便利,基金清盤后如有需要申報同類型產品也相對容易;二是隨著基金產品越來越多,基金的平均規模不斷下降,管理基金的邊際收益也在下滑,對一些迷你基金清盤性價比較高;三是基金公司已經逐漸適應了迷你基金清盤“新常態”的節奏。
北京一家中型公募產品部人士表示,基金行業追求產品規模和業績短期化的現象也助長了基金清盤加速的現象。
該公募產品部人士稱:“前幾年理財型基金發行較多,每個公司幾乎都會發行短期理財基金,債市下跌后很多產品清盤,但也有的公司堅持下來了。這兩年委外基金大發展,短期沖規模的很多是委外基金,由于這類基金投資者相對單一,清盤對行業的影響并不大。”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債市的回暖,機構資金逃離債基的趨勢會減弱,未來大規模清盤的現象或不會出現。
滬上上述大型公募人士稱:“目前來看,債券型基金清盤數量最多,而債券市場當前大幅回調的概率已經不大了,未來只要債市穩住,債基大批清盤的現象就很難再現。”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