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7 09:02 | 來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銀行]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國務院李克強總理強調“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和權威性,堅決完成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等硬任務。”足見產能過剩形勢的嚴峻。以鋼鐵、水泥廠為例,2012
國務院李克強總理強調“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和權威性,堅決完成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等硬任務。”足見產能過剩形勢的嚴峻。以鋼鐵、水泥廠為例,2012年底產量分別達9億噸和30億噸,而市場實際需求僅為6億噸和22億噸;鋼鐵、水泥等行業產能過剩已相當嚴重。可見,產能過剩成了我國經濟肌體的“毒瘤”,若不及時割除,不僅會影響經濟增長質量,而且更不利于我國經濟復蘇。作為執行貨幣信貸政策的各類銀行,在遏制產能過剩中應積極響應中央政府號召,主動作為,發揮好中堅作用,及時構筑三道防御體系:
筑牢行政阻隔體系,把好信貸投放規模。當前產能過剩與中央政府4萬億投資規劃和地方政府投資沖動分不開,各級政府應承擔主要責任,但執行貨幣信貸政策的銀行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銀行嚴把貨幣信貸總閘門,認真執行產業信貸政策,及時提醒各級政府并當好參謀,不致于出現今天嚴重的產能過剩局面。由此,銀行與政府利益休戚相關,在遏制產能過剩的政策背景下,應筑牢行政阻隔體系:銀政之間加強交流勾通,增強互信,相互支持,凝聚共識,形成一股遏制產能過剩的行政合力。一是政府全力支持銀行在抑制產能過剩項目上采取收縮或控制信貸措施,減少信貸規模,有效抑制政府和企業投資沖動,以對產能過剩產業起到“釜底抽薪”作用,控制產能過剩項目“野蠻”生長。二是銀行掌握信貸工作主動權,將限制發展的產業目錄及時向政府匯報,建立產業信息分享機制,為全國企業發展制定戰略規劃;同時,防止政府不顧政策要求干預銀行信貸的“舊病復發”,支持政府放棄對產能過剩項目的政策傾斜,對政府實施產業兼并和產業轉型升級出現資金困難的企業,予以信貸支持,徹底斬斷產能過剩項目的“政企臍帶”。
筑牢產業阻隔體系,把好信貸投放方向。當前產能過剩固然有企業盲目擴張的沖動,企業應為產能過剩“后果”買單;但若深查細究,銀行也難辭其咎,因為銀行考慮與政府和企業關系,在執行產業信貸政策上大打折扣,尤其在控制“兩高一剩”產業信貸政策上“人情色彩”太濃,以致“兩高一剩”產業項目至今仍大量存在。由此,銀行與企業命運生死與共,在遏制產能過剩形勢逼迫下,應筑牢產業阻隔體系:銀企之間加強信息互動,在領會政策上產生共鳴,深刻認識到宏觀調控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形成一股抑制產能過剩的銀企動力:一是企業增強調整產業結構和產業轉型升級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千方百計抑制投資擴張沖動,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生產計劃和規模,確保生產與市場需求平衡,有效控制產能過剩加劇。二是銀行應增強信貸調控政策的嚴肅性,把握好“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信貸政策方向,靈活駕馭信貸主動權,抑制企業重復建設和投資;積極為企業提供宏觀生產信息,支持和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提高產品質量,引導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有效緩解國內產能過剩局面。
筑牢經營阻隔體系,把好信貸投放動機。產能過剩是各級政府政績沖動和企業投資擴張共同作用的結果,造成如此局面,政府和企業自咽苦果;然而著眼全局,與銀行信貸主觀逐利動機不無聯系;如果銀行能嚴格執行國家產業信貸政策,消除“見利忘義”經營理念,克服盲目競爭行為,建立信貸風險內控機制,政府和企業即便有通天本領,也無法實現盲目生產目標,產能過剩只能永遠是種“幻覺”。由此,各銀行之間應榮辱與共,在遏制產能過剩利益格局下,筑牢經營阻隔體系:各銀行之間加強信息共享和合作,在信貸措施上“一致對外”,形成一股遏制產能過剩的金融沖力:一是建立信貸聯動機制,各銀行之間加強信貸政策信息交流,制訂行業統一信貸準則;隨時掌握對企業整體授信情況,防止對企業盲目授信、競爭授信、過度授信等行為發生,消除不正當信貸競爭行為。二是各銀行建立好完善的信貸風控體系,建立信貸風險預測評估機制,牢牢掌握中央政府宏觀產業調控目錄,做到令行禁止,防止為了自身經營利益、不顧信貸風險,暗地對產能過剩產業項目發放貸款的違規行為,從源頭上使產能過剩項目“斷奶”。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