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國內滬深股市的暴跌,讓人民幣貶值成為千夫所指,可是事實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2016年1月,對于堅守在股市投資第一線的投資者來說,對于期盼著“春節紅包行情”的投資者來說,心情如同這個月呼嘯而來的被網民戲稱為“霸王龍”級別的極寒天氣冷到了極點。1月29日,滬指收報于2737.60點,本月整體下跌幅度達到22.65%,讓指望著從股市搶個紅包回家過年的投資者心里邊哇涼哇涼。
面對跌跌不休的股市,在熔斷機制實施4天遭遇兩次向下熔斷之后,熔斷機制被叫停,可是問題出來了,熔斷機制被叫停并未改變股市暴跌的趨勢,滬指在沒有成交量追隨的背景下義無反顧地一路下行,在1月27日創出了2638.30點的13個月以來的歷史新低。
滬深股市的一路下跌,不僅讓投資者怨氣重重,編造出來的各路段子走俏網絡貼吧,也讓一直密切觀察國內經濟走勢的專家學者們開始認真尋覓導致股市暴跌的元兇。在熔斷機制被叫停無法再噴之后,人民幣貶值成為這些專家認定股市暴跌的新元兇。
于是乎,在國內各大財經媒體和網站上,一篇篇認定人民幣貶值是導致股市暴跌新元兇的文章鋪天蓋地的“刷屏”而來,到處逢人說貶值一下子似乎成為財經觀察界的新時尚,從正面解讀到側向思維,把投資者的正常思維繞的是云山霧罩,不信都不行。
還是讓我們看看所謂的人民幣貶值導致股市暴跌的邏輯吧。按照這些專家所言,人民幣貶值,肯定會引發原先流入國內的“熱錢”紛紛回流境外,隨著這些“熱錢”的回流境外,原本這些“熱錢”流入國內時所配發的巨額人民幣也無法進入市場流通,客觀上形成了市場資金量的減少。中國央行公布的數據似乎也證實了這一點。
根據央行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12月人民幣外匯占款環比下降6289.82億元,至26.6萬億元,為歷史第三大降幅,去年12月外匯儲備3.33萬億美元,降至逾三年新低,當月外儲環比大降1079億美元,同樣創出史上最大降幅。在外匯儲備大降的同時,人民幣匯率大跌,當月離岸和在岸人民幣匯率分別暴跌了1441點和955點,且兩者匯差擴大,引發外匯在國內外市場“套利”之嫌。央行相繼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和避免“熱錢”的跨市場套利行為。
在實體經濟增速趨緩之際,人民幣匯率貶值引發了新一輪“熱錢”外流行為,也使得央行無法采用常規的降準措施來對沖人民幣貶值,這使得市場資金面流動性告急。我們知道,股市是一個資金推動型市場,沒有大量資金的推動,股市的上漲只能是一個幻想,在這種邏輯下,人民幣貶值導致股市暴跌的理由似乎是成立的。
不過,且慢,我們只看到了人民幣貶值對股市暴跌帶來的負面沖擊因素,但是人民幣貶值對股市帶來的正能量似乎并未受到市場人士的高度關注,或者說他們關注了但是王顧左右而不談。
1月29日,日本央行出人意料地宣布加大刺激政策力度,除了維持大規模資產購買計劃之外,對金融機構存放在央行的資金實施-0.1%的負利率。受此消息刺激,日元大跌,日本股市以及亞洲股市大漲,以此看來,日元貶值并未導致日本股市暴跌反倒是刺激日本股市大漲。
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美國身上,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后,美聯儲實施了一系列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得美元走軟,但是美國股市卻在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下走出了長達7年的大牛市,直到去年12月美聯儲宣布加息美元走強之后,美股才走出牛市逐步走軟。
由此看來,一個國家的貨幣走強,股市未必走強,但是一個國家的貨幣走軟,這個國家股市走強的概率極大,這在美國、日本以及歐洲諸國表現都十分明顯。因此,人民幣貶值絕不是今年1月股市暴跌的新元兇。
若在展開來看,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大國,人民幣貶值對于出口的推動作用是非常顯著的。目前,中國的出口大戶大多是上市公司,如果人民幣貶值能夠推動出口的話,上市公司的業績也將會呈現出恢復性增長,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長了,股市的基石也就穩定了,股市的下跌趨勢也隨之煙消云散。
日本央行宣布實施負利率,歐洲央行正在準備實施新一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全球范圍內的貨幣貶值大戰硝煙四起,在這種背景下,保持人民幣可控下的適度貶值,不僅有利于中國實體制造業的穩定發展,也有利于投資者中長期投資,有利于股市中長期走牛。因此,再別把人民幣貶值導致股市暴跌想歪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