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2 09:26 | 來源:新浪證券 | 作者:俠名 | [上市公司]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從業績表現上來看,至今各種轉型的成效寥寥,2023年建筑及房地產業的收入占比仍超九成。在近年行業承壓的局面之下,公司營收已連續兩年下滑,繼2023年公司錄得超95億的大額...
2025年2月5日,綠地控股(1.910, 0.00, 0.00%)官方公眾號發布推送稱公司將切入汽車出口行業,引發市場的廣泛關注。
該推送稱,綠地控股宣布成立新能源(6.550, -0.03, -0.46%)汽車出口公司,同時首個出口訂單成功簽約,將以全球熱門車型為主,銷往西亞、中東等地區,共計5000輛,總金額約7000萬美元。公司表示,力爭在未來三年實現年出口10萬輛、年銷售規模百億元的目標。
近期,公司官方公眾號多次提到“二次創業”精神,而回顧綠地控股成長史,不難看出該理念貫穿了公司的發展始末。
2016年,綠地控股開始打造跨境電商加實體的采購平臺。2018年,公司進軍電競圈,并希望協同地產主業,打造地產+金融+電競的商業生態。2023年,綠地控股切入能源,做煤炭、油化工產品的貿易業務。2024年,公司又成立了綠地醫療產業集團、綠地智慧代建平臺,整合旗下的醫療和代建業務。
然而,從業績表現上來看,至今各種轉型的成效寥寥,2023年建筑及房地產業的收入占比仍超九成。在近年行業承壓的局面之下,公司營收已連續兩年下滑,繼2023年公司錄得超95億的大額歸母凈利潤虧損之后,公司預計2024年虧損將進一步擴大,其業績狀況不容樂觀。
汽車出口業務能否助力綠地控股擺脫困境?
歸母凈利潤或將連續兩年虧損 資金狀況不容樂觀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綠地控股的頓困在2020年便有所顯現。當年公司營收增速從早些年20%以上斷崖式跌落至6.54%,歸母凈利潤增速也從25%以上落到1.73%。2021年,公司業績更是走出增收不增利的趨勢,公司營收增長19.45%,而歸母凈利潤卻大跌58.80%。
綠地真正陷入危機的標志性事件是2022年的債務違約。當年11月公司3.62億美元的債券發生違約,此后公司多個項目被迫停工。當年業績大跌,營業收入下跌近20%,歸母凈利潤更是跌逾八成,形成“腳踝斬”。
2023年,危機持續,公司營業收入再跌17.34%,歸母凈利潤則是由上年的10.10億元大幅轉虧為-95.56億元,公司正式陷入虧損。
據公司發布的業績預告,公司預計2024年年度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30億元到-110億元,虧損金額進一步擴大,其面臨的危機或仍未化解。
業績壓力之下,公司現金流表現也迅速惡化。
2022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從去年同期的622.33億元跌落至274.21元,跌幅高達56%。2023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轉負,但絕對值相對較小,為-20.79億元。但2024年前三季度,該數值便擴大至-82.38億元,邊際風險劇增。
經營狀況的惡化,也使公司融資出現困難,近年公司籌資活動現金流呈現持續流出狀態,2020年至2023年的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總計-1881.51億元。
經營與融資的惡化迅速掏空公司賬上資金。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公司賬上貨幣資金為241.70億元,而短期借款便有373.28億元,長期借款更是達到725.63億元,其資金缺口著實不小。
業績壓力下高管仍拿高薪 持股26年老股東揮淚割肉
近年房地產行業陷入寒冬,各企業高管紛紛勒緊褲腰帶。據媒體統計,2022年87家上市房企CEO總薪酬為3.68億元,較2021年的6.88億元大幅縮水將近一半。此外,萬科、碧桂園等部分企業高管甚至主動降薪至月薪1萬。
而據綠地控股2023年年報顯示,公司總裁薪酬為458.16萬元,執行總裁的薪酬更是高達639.25萬元,分別較上年減少14.57萬元、提升256.51萬元。對比之下,媒體統計的2023年A股房企董事長及CEO平均薪酬為160.57億元,平均變動幅度為-21.61億元。
公司高管的薪酬水平顯然更高,變動方向也與行業大勢不太一致,顯得有些扎眼。
另外需要關注的是股東的減持。2024年11月,天宸股份(5.480, 0.01, 0.18%)發布《關于授權公司經營管理層處置金融資產的公告》,擬清倉減持所持有的2.22%綠地控股股份。
而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天宸股份還是綠地控股的第五大股東,持有時長已達26年。
大股東揮淚割肉的背后是持續不振的股價。綠地控股2014年借殼上市后股價曾迅速拔高,次年市值便達到2000多億。但好景不長,公司股價在達到巔峰后迅速轉頭向下,多輪調整之后,如今總市值僅有不到300億水平。
新能源汽車出口行業機遇與挑戰并存 公司業務優勢還需時間檢驗
客觀來看,綠地控股切入汽車出口行業存在著環境機遇與業務沉淀。
一方面來講,新能源汽車正處于需求高增的風口。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我國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增長34.4%和35.5%,其在新車總銷量中的滲透率也增長9.3個百分點達到40.9%,新能源汽車出口也達到128.4萬輛,持續領跑全球,優勢明顯。
在此背景下,傳統企業轉行做汽車也并非什么稀奇事。比如龍湖前高管秦力洪成為蔚來聯合創始人、國美推出“國美車市”品牌等等。
而綠地控股恰好擁有汽車服務的基因,其實早在1998年,公司便在上海登記成立綠地汽車服務(集團)有限公司。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共在十七個城市設立了32家4S店,其銷售的品牌涵蓋了勞斯萊斯、瑪莎拉蒂、保時捷等高檔品牌,也包括東風本田、廣汽本田等合資品牌。
據介紹,此次切入新能源汽車出口,綠地計劃通過“整車出口+海外組裝+技術授權”的組合拳,3年內成為中國新能源(2.480, -0.01, -0.40%)汽車出海綜合服務商,通過與車企利潤分成、供應鏈金融等模式貢獻可觀收入。
雄心壯志下也應充分理解潛在危機。有行業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汽車出口面臨著原材料價格上漲、貿易摩擦、匯率波動以及海外建廠等不確定性,這些因素可能會對中國汽車出口的成本、競爭力和市場穩定性產生影響。
對于綠地控股而言,新能源汽車出口能否成為公司新的增長曲線,化解公司當下的虧損危機,還有待時間證明。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