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5 08:52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作者:梁銀妍 馬嘉悅 | [基金]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疾馳的私募業,在扶優限劣、激濁揚清的政策背景下,正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春天”。
????????疾馳的私募業,在扶優限劣、激濁揚清的政策背景下,正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春天”。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中基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月14日,中基協歷年來注銷的私募業機構接近2000家。與此同時,去年末私募基金產品備案分道制開展二期試點工作,今年初針對“偽私募”再出新規,這都意味著,行業“扶優限劣”持續升級,規范機構合規展業成為監管發力重點。
????????在眾多私募人士眼中,“扶優限劣”效果已初露端倪,一批歷經牛熊的老牌私募機構正脫穎而出,并贏得投資者的長期信任。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認的是,行業目前仍處于洗牌和出清階段。在投資端,私募機構除了思考業績的持續性與穩定性外,也亟待構建完整的公司治理體系;在資金端,投資者對私募產品的風險收益比仍需不斷加強認識,私募業需要持續推進投資者教育工作。
發展與出清
近2000家違規私募遭注銷
????????2007年,被譽為中國私募基金元年。這一年,以趙軍、江暉、呂俊為代表的大批優秀公募基金經理轉投私募行業。以此為標志,私募開始嶄露頭角,當年的管理規模僅有10億元;2022年初,在居民財富“大搬家”的背景下,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已然逼近20萬億元。
????????不過,任何事物的壯大都不會一帆風順,高速發展、洗牌出清是一貫的規律。
????????在行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私募業頻繁出現“空殼”“嵌套”“違約”“違規募集”“集團化傾向”“保本剛兌”“變相自融”等亂象。有些機構假借私募基金之名,實則從事民間融資等沖突業務,甚至開展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違法犯罪活動,擾亂行業秩序,嚴重侵蝕行業信用基礎和整體形象。在此基礎上,2016年,私募迎來強監管時代,這也是行業規范化發展的重要節點。
????????2016年2月5日,中基協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旨在加強私募“登記備案管理”,注銷清理無效空殼機構。此后,中基協陸續發布多份自律規則,涉及私募基金內部控制、登記管理、信息披露、風險揭示等各方面。與此同時,中基協AMBERS(資產管理業務綜合報送平臺)系統也進行了多次更新和修改,逐步規范存量私募管理人、清理異常經營的私募機構。
????????2018年,行業經歷寒冬,但私募監管不曾放緩。同年4月,《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發布,限制通道和嵌套產品,推動私募基金回歸主動管理本源,但也明確規定私募基金能以投資顧問的角色與銀行子公司理財產品展開合作,為合規發展的私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中基協公示信息顯示,截至2月14日,已有近2000家私募機構因違規行為被中基協注銷,其中不乏春曉資本、創勢翔等昔日的明星創投和冠軍私募。從協會注銷的年度數據來看,2018年至2021年被協會注銷的私募數量分別為90、516、608和593家,違規私募的出清不斷加速。
????????今年初,中基協再次詳細列出了私募行業經營異常機構的情形。1月30日,中基協發布《關于加強經營異常機構自律管理相關事項的通知》,列舉了七類經營異常機構的情形,包括信息報送異常機構超12個月未整改、未選擇機構類型、超過12個月無在管基金、被認定不能持續符合備案條件等。該通知還規定,涉及出具專項法律意見書的,如果管理人未能在3個月內提交符合要求的專項法律意見書,將被注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
????????“過去私募行業魚龍混雜,一部分機構頂著私募的牌子從事P2P、民間借貸等非私募業務。近年來,監管將大部分‘不務正業’的機構管理人牌照注銷,同時進一步明確異常經營機構的情形,明顯提升了行業出清的效率及節奏,降低了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有助于促進私募行業逐步走向專業化、規范化。”滬上一位私募研究員表示。
洗牌與重塑
扶優限劣下陽光生態圈初露端倪
????????近年來,除了加速出清“偽私募”“亂私募”,監管“扶優”的舉措也在不斷升級。
????????在備案方面,中基協自2020年2月起,開展私募基金產品備案分道制試點工作,當年12月進一步開展了分道制二期試點工作。其采取“分道制+抽查制”方式辦理私募基金產品備案,使得資源逐漸向優質私募傾斜,從而引導行業合規發展。另一方面,備案效率也在不斷提升。不止一家老牌百億私募反饋,“備案的速度加快了,包括協會解答問題、反饋結果的速度都比以前快不少”。
????????構建一個陽光化但又不失市場活力的私募生態圈,是監管系列政策的題中之意,在眾多私募人士眼中,其效果已經初露端倪。
????????從實際運行效果來看,多位私募人士表示,私募備案速度明顯加快,為優質私募的發展節約了時間成本,提升了效率。此外,此舉也有助于進一步促使私募內部強化自身信用和合規體系,有助于扶持優質私募樹立行業正面形象。
????????滬上一位私募機構創始人直言:“這兩年,行業生態發生了明顯的積極變化。比如監管的AMBERS報送系統,使整個行業數據得到充分監控,風險整體處于可控狀態;‘分道制+抽查制’改革也進一步完善了私募基金行業全流程動態信用管理機制,引導管理人更加重視專業誠信經營與信用積累。種種改變,其實都在推動私募機構發生從‘不敢違規、到不能違規、再到不想違規’的積極變化,行業健康的生態圈逐步成形,其他三方服務機構也得到發展,反過來也為私募業賦能。”
????????另一百億級私募人士也提到,目前私募行業還處于“洗牌”階段,從草莽時代正逐漸向完全規范的方向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正逐漸出現一批存活時間更長、更穩定、對市場影響也更加積極的私募機構。這些私募歷經完整的“牛熊”周期,除了投研能力,其渠道建設、合規風控、品牌力塑造都在進一步加強,且能夠在業績“低潮”之時,抵御市場潛在風險。“比如某些老牌私募,盡管這兩年業績并不突出,但并不影響大家對它們的評價,以及其品牌議價能力。這些私募的資金結構即客戶層次,也在不斷適應其發展節奏。”
????????同時,上述百億級私募人士還提到,這些私募更傾向于發行三年期、五年期鎖定的產品,并有更大的選擇權確定發行時點、建倉時間,以及發行的頻次,更期待客戶獲得中長期收益。“一定程度來講,這也能為市場給提供更長線的資金。”
機遇與反思
生逢其時何以一展芳華
????????接受記者采訪的私募機構均表示,不管是監管之手助推著行業走向健康發展,還是居民理財大時代的到來提供了歷史性機遇,私募業“又一春”顯然已經到來。對于私募管理人來說,在把握時代紅利、堅守合規底線的同時,或許是時候需要做出自我反思與自我變革了。
????????一位頭部私募創始人坦言,從2007年到現在,私募雖然迅猛發展,但不可否認缺乏更長的時間來沉淀。因此,在監管不斷規范的同時,私募管理人也需要做出反思和進化。
????????“比如,目前監管對于私募機構人數的最低限制是5人,相比其他實業公司,門檻依舊比較低,這就需要私募機構提升自我要求,始終保持投研實力走在規模前面。另外,私募資產管理公司本質上是個公司,但私募業中很少有人將其看作一個企業來管理,公司治理處于相對薄弱的狀態,這種私募機構一旦規模得到快速提升,很容易出現人員層面的動蕩,以致損害投資人的利益。私募又一個黃金發展期已經開啟,唯有不斷反思不斷進化,永遠把投資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不負時代。”上述創始人表示。
????????另一位北京私募人士則認為,私募必須經歷這樣的階段,即行業不斷發展壯大,又不斷出清的過程,最終才能留下真正有影響力的機構。私募本身是偏市場化的運作,如果靠復雜的行政審批手段,可能并不利于行業自身的發展,且會帶來更多復雜的問題。
????????“或許在這個階段,應該思考的是,私募的價值在哪里?”她表示,在風格與市場相適應的階段,公募的“進攻力”更強,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更強;在風格與市場不適應的階段,私募控制回撤的能力雖然更強,但同時又因業績報酬計提費用,也會降低吸引力。那么對于私募來講,究竟采取怎樣的投資行為、提供哪些服務,才能構建真正的立身之本?
????????她提到,這兩年,業績成為多數私募快速走上或跌落神壇的主要原因。“從投資端來看,有些私募業績漲得快,跌得也快,猶如‘曇花一現’。除了未經歷過完整投資周期,這也與不夠規范的公司治理有關。一家行穩致遠的私募,在業績導向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合規、完善的涵蓋前中后臺的管理體系。從資金端來講,投資者教育工作也需要跟上。資管新規出臺后,客戶都在尋找信托和理財的替代產品,部分資金涌向私募,但其對風險收益比還未建立深刻的認識。”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