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3 02:24 | 來源:證券時報 | 作者:未知 | [產業] 字號變大| 字號變小
信托公司由于橫跨三大市場,被譽為“金融百貨公司”,就信托公司本身而言,憑借通道業務、集合信托業務和自營業務左右騰挪,在2018年之前幾乎沒有虧損的信托公司。...
信托行業不虧神話已經破滅。
截至目前,68家信托公司中已有66家披露財報,2019年虧損的信托公司家數由2018年的2家擴大至4家。
“一方面是因為信托公司本身業務停滯;另一方面,因為業務風險增大,計提了大量資產減值損失。”一位業內資深研究員對證券時報·信托百佬匯記者表示。
虧損家數翻倍
2019年信托公司虧損4家,也反映出2019年,金融行業延續了強監管、嚴問責的監管政策,疊加復雜的經濟環境,信托公司傳統業務面臨的風險管理壓力加大。
此前,信托公司由于橫跨三大市場,被譽為“金融百貨公司”,就信托公司本身而言,憑借通道業務、集合信托業務和自營業務左右騰挪,在2018年之前幾乎沒有虧損的信托公司。
以中泰信托為例,由于實控人不透明,該公司在2017年12月被停了集合信托業務資格,代表信托主業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連年下滑,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分別為2.48億元、1.1億元和6000萬元。截至2019年末,該公司信托資產管理規模324億元。
沒了新增集合信托業務,依舊不妨礙中泰信托憑借通道和自營業務每年斬獲上億凈利。2019年報顯示,中泰信托實現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2.7億元和1.29億元,分別同比下降6.25%和10.42%。其中,憑借自營資產47.5億元用于各種股權及固定收益產品投資等,獲取投資收益1.47億元。
2019年,安信信托、華宸信托、華融信托和華信信托,成為信托公司中陷入虧損的4家公司,合計虧損46.16億元。而2018年安信信托和華宸信托合計虧損19.52億元。
“如果信托公司的自營業務和信托業務能嚴格獨立,信托項目嚴格由投資者自負盈虧,那么信托公司的財報都不會太差,除非自營資金亂投資。但受剛性兌付影響,和近幾年資本市場持續不景氣影響,信托公司自營業務虧損嚴重。”南方一家信托公司高管對記者表示。
華信、華融
緣何加入虧損隊伍
安信信托和華宸信托陷入虧損尚在預期內,新加入虧損隊伍的華信信托和華融信托又是什么情況?
證券時報·信托百佬匯記者注意到,華信信托和華融信托虧損原因類似,首先在業務上,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同比大幅下降甚至腰斬;其次,資產減值損失出現大幅增加的情況,營業總支出遠大于營業總收入。
2019年財報顯示,華信信托實現營業收入5.73億元,同比下降50%;凈利潤虧損1.52億元,而2018年同期凈利潤高達8億元。
具體來看,華信信托營業收入銳減,主業手續費及傭金收入近乎腰斬,2019年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為3.38億元,同比下降46.51%。而華信信托2019年的營業支出高達8.07億元,同比大增676%,營業支出高企主要是資產減值損失高達7.24億元,2018年資產減值損失為0。
華融信托與之類似,營業總支出遠遠高于營業收入規模,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8.05億元,同比增長93.97%,凈利潤虧損4.12億元,同比由盈利轉虧損。而營業支出達11.46億元,同比大幅增加247.27%,主要是由于利息支出和資產減值損失增加。2019年資產減值損失2.66億元,而2018年資產減值損失為-4億元。
一位第三方機構研究員對記者表示,從整體來看,一方面受外部環境影響,去年外部經濟及金融環境不確定性有所提升。同時在金融嚴監管及去杠桿的背景下,市場流動性風險增加,信托公司面臨較大的外部挑戰;另一方面,跟信托公司自身治理水平低高度相關,反映在項目的盡職調查流于形式、風險處置及化解能力不強,業務創新能力弱,資產減值損失增加。
《電鰻快報》
熱門
相關新聞